资本市场杂志:中国经济面对增长天花板指南.doc

资本市场杂志:中国经济面对增长天花板指南.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本市场杂志:中国经济面对增长天花板   今年5月,《资本市场》杂志组织了主题为“宏观经济景气能否持续”的圆桌讨 论,王建、巴曙松、高辉清、彭兴韵等四位专家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格局做出了比较超 前的预测,讨论中的很多观点在7月份公布的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中都得到了验证( 参见本刊2005年第6期“特别策划·圆桌论坛”《景气还能持续多久?》)。然 而,尽管比较前瞻地预测了经济数据,但是就增长指数的争辩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重 点。在经济界对中国经济趋冷还是趋热、宏观调控收紧还是放松的争论再度激烈之时, 我们重新召集专家进行研讨,讨论的重点不仅包括对经济走势的未来判断,更涉及在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预期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点和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等问题。   学术支持/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特约嘉宾:   张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建中 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赵 晓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2004年下半年开始,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是“趋冷”还是“趋热”的争论就 一直没有停止过。“宏观经济存在过热的危险”、“要警惕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 滑”、“要预防通货膨胀”、“通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近乎相反的判断同 时出现,在不了解中国经济的人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然而,这就是目前理论界对中国 经济未来走势的典型论述。   经济走势之争捱“苦夏”   7月20日前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统计数据的预定时间附近,也是对经济 形势判断最“热”的时候,北京召开的主题为“宏观经济走势”之类的会议数量也创 下高峰,而且场场爆满。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7月初发布了他们的宏观 经济分析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的预测结果,2005年中国GDP增长全年只8.6%; CPI全年只有0.27%,而整个下半年都是负增长;货币与准货币M2的预测年 底甚至降为10%以下——一般而言,中国经济要维持目前的增长速度,这一数字至 少应该在15%以上。   “总的来说全年的GDP增长呈现下滑的态势,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比 较大的下滑,到年底是略微为负的水平”,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 稻葵在该中心举办的经济形势讨论会上如是说。   “如果中国的M2四季度到了10%的话,绝对是非常惊天动地的一个大预测; 中国M2如果真到10%,完全可以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宋国青教授对预测的结果表示质疑。   罕见的完美,还是隐患丛生   国家统计局7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增长9.5%,同期 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率为2.3%。   “高增长、低通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从未出现过的最完美组合”,中国社科 院的刘树成教授这样认为,持这样观点的并不只是少数官员和学者。然而,我们在组 织专题讨论的过程中,更多专家表示的是相反的忧虑:投资与出口的下降预期;过低 的CPI指标和逐步下行的趋势;信贷与货币供应指标的急剧收缩等,表明中国经济 在增长的背后也面临着后继动力的不足。   “怎样看待GDP指标到多少为偏高,多少是正常,这是对经济走势认识分歧的 关键原因”,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教授对记者说,他认为,今年的 GDP如果降到9%以下是不正常的;而对于CPI,他说,“现在有很多人对通货 膨胀还是太敏感。只有各种产品的价格同时上涨才可判断为通胀,现在看来已经没有 通胀压力了;相反,如果CPI降到1%以下就很快进入通缩状态。”   在各种预警的分析中,当前国内消费不足是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宏观经济 学会秘书长王建教授甚至预测说,“2007年中国将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而对 于应对生产过剩,我们的宏观调控还显得缺乏经验。   寻找下一步增长的最佳模式   在隐患较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预期之下,有没有“解招”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问题。专家们认为,清醒认识当前形势是下一步采取正确措施的前提,张曙光教授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也是一样。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几个数 据就轻易判断“冷”或“热”,从而做出“放松”或“紧缩”的政策选择,都是不全 面的。”他认为,目前的情况危险之处在于,既无远虑(指决策认识),又有近忧 (经济形势),“如果按照目前的走势继续下去,明年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下降过多 和通货紧缩的问题”。   在具体的宏观调控方面,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包括富民政策、稳定汇率、 放松货币等,这些具体措施的着力点,都不约而同地放在了增加国内消费方面。“过 紧的货币造成的价格脆弱已经开始冒头了”,袁钢明教授说,在目前情况下,只要在 一定程度上放松货币,通货紧缩就可避免,而事实上也不排除央行采取略微从“松” 的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无远虑有近忧   今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