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

Act a Zoot axonomica Sinica , 3 1 ( 1) : 55 - 62 (J an . , 2006) ISSN 动物分类学报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 1 , 2 1 1 1 1 陈法军  张珏锋  夏湛恩  吕仲贤  俞晓平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杭州  3 1002 1, Email : chenfj @ioz . ac . cn ; chenf aj un @163 . com 2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杭州  3 10029 摘  要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 虫体内的存在状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 , 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 , 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 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 , 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 。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 , 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 ( ) 期 、共生菌增殖适应期 、对数增殖期 高峰期 、释放期和衰竭期 5 个阶段 。按照形态划分 , 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 共生菌有 4 大类型 , 即长梭形 、杆状 、卵形和球状 。其中, 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 , 卵形和球状个体 很少见 。此外 , 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 。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 , 且 ( ) 以顶端芽殖 包括两端芽殖 为主 。 关键词  褐飞虱 , 酵母类共生菌 , 形态特性 , 菌胞. 中图分类号  Q964   褐飞虱 N il ap a r vat a l u gens St l 是我国及东南亚 1996 , 200 1) 。Cheng Hou (200 1) 还证实了褐飞虱 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 属 r - 对策 、迁飞性害 雌成虫腹部脂肪体内菌胞的存在 , 并结合电镜观察 虫 , 多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 李汝铎 得出菌胞已经成为了寄主体 内特有的细胞器 , 参与 等 , 1996) 。在对抗性水稻的危害过程中, 褐飞虱很 了酵母类共生菌在寄主褐飞虱世代间的传递过程 。 容易产生新 的致害性种群 , 即生物型 ( 俞 晓平 , 在我国大陆地区, 褐飞虱体 内共生菌的研究起步较 1990 ; 肖英方等 , 1998 ; 李青等 , 1999 ; 周亦红和韩 晚,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才陆续开展 , 且该领域的 召军 , 2003) 。至今 , 在我国和东南亚稻区已相继出 研究是结合抗性水稻防治褐飞虱危害的研究开展的。 现了多个生物型褐飞虱种群 , 如生物型 Ⅰ、 Ⅱ、Ⅲ 研究中发现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 和 Min danao 型等 , 从而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抗性品 变异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如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 种 水 稻 , 如 I R 系 列 、M u dgo 、ASD 7 、Rat hu 体内该类共生菌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 吕仲贤等 , Heenati 、B abawee 等失去抗性 , 这给抗性品种的选 200 1a) , 并与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变异密切相关 育和推广构成严重的威胁 。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