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课堂主要流程.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主要流程:1、导入:无边()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设问,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问题12、速读全文。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集中注意力;速度1000字每分读完之后,前后交流。师:为何用“落木”不用“木叶”?作者怎么解释的?3、关书检测,学生在草稿纸上写答案,不交流。(1)“木叶”的字面意思是。(2)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是。(3)在古典诗歌中“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具有这一特征的原因是。(4)“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5)“落木”比“木叶”更显得。做完后检查学生的正确率,请错的最少的同学介绍经验:关注段首、段尾、过渡句和具有概括性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在文章题目前面记下读此类文体的经验。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迅速抓取信息,把握细节的能力,形成科学的读书习惯。4、为文章重新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草稿纸上完成。主问题2生的题目:“木叶”说、“木叶”论、谈“木叶”、说“木”到“叶”……师引导学生逐个分析这些题目,分析道倒数第二段时,齐读。师:用“说木”、“说叶”“说落木”行吗?为什么?从文中找答案。设计意图:辩体5、思考题:文中所说的观点你赞成与否?小红梅评课:一、评教师李老师的课极简洁。小红梅以为有两点特别突出:1、善用主问题。主问题1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问题2作用在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两个主问题看似随意,但却做到了引导学生做“思维的体操”的目的。2、重视学生的“学”。这堂课的设计更多的着眼于“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个设计更趋近于“学案”。此处不赘述,“评学生活动”一项详细分析。二、评学生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思考的课,但是仅有思考没有享受的课无疑是枯燥的,只有享受没有思考的课又必定是苍白的。这堂课的主问题2解决了二者的矛盾,学生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十分充分,且是有深度的。三、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充分与否是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准之一。活动不是玩耍,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更应有收获的喜悦。学生在重拟标题的时候,充分活跃了思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活动是以训练学生思维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学生筛选信息,重拟标题两大活动正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总的来讲,本课的视野是宽阔的,没有局限在一课一题,照顾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四、存疑本文虽是随笔,教师在重视文本意识的同时,似乎少有朗读(整节课只有读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一次朗读)。此类文体注定了不可能当做美文来教,但是小红梅以为还是可以再稍微多一点朗读主要教学流程:一、评价观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剖析,你怎么看?二、不同的声音1、展示反对林庚此文的另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立论、论证、论据等,问:你赞成谁的观点?2、引导学生根据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四种观点:(1)赞成林庚(2)赞成反对者(3)两者都赞成(4)两者均不赞成指导学生笔记:分析角度不同,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外一则:于丹签名售书的时候,有人穿了一件T恤,正面是“孔子很生气”,背面是“庄子很无奈”。结论:于丹从“读者中心论”出发,而反对者则是从“作者中心论”出发,所以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三、局部突破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观点,即“写了什么”,下面我们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1、齐读第二自然段,学习三个问句。思考:三个问句分别是那种问句?A、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B、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C、“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回忆并笔记三种问句的特点,再确定以上句子的类型得出本文设问句的特点:延迟回答。2、作者为什么要延迟回答呢?前后交流明确:吸引读者注意,引导读者对所提问题的持续关注。写作借鉴:对于这种稍显枯燥的文体,就有必要使用技巧引起读者的持续关注。3、学习本文的过渡技巧(1)勾画全文的过渡语提示学生在段首、段尾找(2)师展示过渡句功能分类,然后请学生对照着找出各个过渡句的功能。承上启下的类型:设问句承上启下、总结性句子承上启下、提示性句子承上启下、呼应性句子承上启下小红梅评课:一评课文的处理与运用: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扎实、多角度的利用,那么他的课一定是肤浅的、低效的。本堂课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材料,由它引出反对的声音,在比较、鉴别正反双方的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另外,本课本着“一课一得”的基本原则,挑选出几个句子牵动对本文艺术特点的赏析,这种从小角度切入,进而读透文本的方法值得初入职的教师学习。二评教学思路的策划与呈现:一般来讲,一堂课的主体部分很难让人听出“眉目”,那么这节课的思路一定是“混沌”的,教学一定不能深入,更谈不上有序和有效。这堂课由评论作者观点入手,引出不同声音,进而是局部突破,思路清晰,就算是刚入门的学生也能听出其端倪。实际上,一堂真正的好课往往是至纯至简的。三评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