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药理学总论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的环境中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在碱性的环境中解离多,不容易透过细胞膜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的环境中解离多,不容易透过细胞膜 ,在碱性的环境中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二、药物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影响药物作用的起效时间、最大作用出现时间和维持时间,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甚至毒性。 给药途径 口服 肌肉注射 (IM) 静脉注射(IV) 吸入 脑池(IC) 脑室(ICV) 表面 有效浓度 效应 达峰浓度Cmax 潜伏期 达峰时间 持续时间 一次用药后的时效曲线 作用残留时间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极性 2)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 吸入 舌下 直肠 肌注 皮注 口服 皮肤 (一)胃肠道给药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血液供应,停留时间,但小肠与结肠结构不同,吸收特点不同。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和pKa 药物的稳定性 药物溶出速度 剂型—粒径和溶解度影响主药物释放(药物的崩解和溶解程度和速度) 控释剂和缓释剂 胃肠道因素 肠是药物胃肠吸收的主要部位,胃的排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到达小肠的速度,影响吸收 胃排空加快,多数药物吸收加快,少数部位特殊主动转运的药物如V-B2 吸收不利,对胃内不稳定的药物吸收有利。 影响胃肠吸收的因素 胃内容物少、粘度低、渗透压低而温度较高,一般胃排空速率大。 食物中脂肪和脂肪酸比例高减慢胃排空 精神和药物,抑郁和抗胆碱药抑制胃排空,H2受体拮抗剂等抑制胃酸分泌药改变胃肠pH 小肠的面积,绒毛和微绒毛 影响胃肠吸收的因素 胃肠道血液流速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舌下给药 大部避免 直肠给药可部分避免 胃肠内容物与药物,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口腔粘膜 胃粘膜 肠粘膜 直肠粘膜 肝脏 首过消除 肝肠循环 门静脉 胆管 血循环 (二)注射给药 肌肉注射(im)药物分子从注射点到达一个毛细血管只需通过数微米,平均不到1秒,影响因素少,吸收完全迅速。 脂溶性药物通过简单扩散和淋巴转运; 亲水性药物通过血管上皮组织(滤过) 影响肌肉注射给药因素 给药局部的血流速率 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不利吸收(如地西泮) 给药容积大不利于吸收 剂型低张或酸性不利于吸收(水剂吸收快于悬液油剂 介入治疗---动脉直接给药 (三)吸入 肺泡总表面积---200平米 肺毛细管总面积90平米 肺泡上皮细胞膜为类脂膜, 药物从肺部的吸收为简单扩散过程 由于肺泡孔等三种不同的细孔,故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比其他部位低得多 首过消除:部分排泄或代谢 影响药物肺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小吸收快 气雾剂粒子大小 2- 5 μm 沉积率最大 2μm 以下可被呼出 10 μm 进入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是否与吸气一致(使用方法) (四)局部用药 经皮吸收 皮肤构成 表皮—真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网状层---胚芽层) 角质层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附属器吸收: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离子型和高分子可被吸收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分子小、脂溶性高和非离子型容易吸收 基质方面:药物在乳剂中释放最快,水溶性基质次之,油脂性最慢 透皮吸收促进剂 皮肤部位:胸背四肢上部,内测四肢下部,外测,温度,完整性,面积,用药次数和接触时间 二药物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经过循环系统的转运至全身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的过程。 特点:不均匀性 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结合蛋白: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和特殊蛋白 特点:结合过程似药物与受体结合,动态可逆、有饱和现象,选择性低 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和肾小球,因此不能进入组织,不被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血液中的储存形式 意义 有利于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的分布,影响作用强度,减少毒副作用 结合于同一蛋白药物存在竞争现象 结合蛋白数量或质量发生改变,药物与血浆蛋白也会发生改变,如为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发生结合部位的竞争,可使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加,出现毒性反应 影响药物分布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