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主体”——评刘森林教授的《追寻主体》.pdfVIP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主体”——评刘森林教授的《追寻主体》.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主体”——评刘森林教授的《追寻主体》.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  2017 年卷总第2 辑 第178—188页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 “主体” ———评刘森林教授的 《追寻主体》∗ 郗  戈∗∗     摘  要: 刘森林教授的 《追寻主体》 集中关注马克思主体 概念在普遍性与特殊性、 社会性与个体性之间如何保持辩证张 力这一核心问题。 该书从近代主体概念内含的普遍性与个体性 的矛盾冲突出发, 着重研究学界以前甚少关注的马克思与德国 早期浪漫派、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思想史关联, 探讨了启蒙主体 与浪漫主体的对抗与弥合、 劳动和社会性对新主体的奠基、 普 遍主体批判与虚无主义、 辩证法与主体性等重要问题, 并针对 流行见解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该书对于重新阐发马克思的主体 性思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的研究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主体与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然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基础性课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一 度非常热烈,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21世纪却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面临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 项 目批准号:12XNJ013, 项目名称: 《资本论》 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郗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 “主体” 179   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 思考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并以此为基 础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研究和建 构。 刘森林教授的 《追寻主体》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正是为满足新 时代境遇下理论和现实需求而撰写的。 在该书中,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追 问: 在当代哲学批评普遍的主体性而关 注个别的自我主体性的语境中, 主体性 该何去何从? 主体性在普遍性与特殊性、 社会性与个体性之间能否保持一种辩证 张力? 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与社会性概 念能够获得统一吗? 循着这些问题, 该书从近代主体概念内含的普遍性 与个体性的矛盾冲突出发, 着重研究学界以前甚少关注的马克思与德国 早期浪漫派、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思想史关联, 探讨了启蒙主体与浪漫主 体的对抗与弥合、 劳动和社会性对新主体的奠基、 普遍主体批判之限度、 辩证法与主体性等重要问题, 并针对流行见解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一 “主体”的内在矛盾 主体概念中 “普遍性” 维度与 “特殊性” 维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构 成了全书的总纲和主线。 从普遍性中衍生出超验性、 神圣性、 社会性等 “形而上学” 的内涵, 而从特殊性中衍生出经验性、 世俗性、 个体性等 “反形而上学” 的内涵。 上述两个系列的维度、 要素之间始终有着复杂 的结构性冲突。 在前言部分, 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 克思把主体看作在自我性与社会性之间得以确定的, 支撑着知识、 价值、 发展和理想未来等要素的根基性存在。 作为支撑者和承担者的 “主体” 180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 (第2 辑) 永远不会消失, 能改变、 消失的只是被支撑的那些要素。 更进一步说, 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维度的主体性实现形式: 主体的普遍性、 同一性 维度上的实现, 即 “社会性”; 主体的特殊性、 差异性维度上的实现, 即 “个体性”。 “主体性在普遍性、 特殊性、 个性不同维度上的实现是不 ① 同的, 不能相互混淆和一概而论。” 普遍性维度上的实现构成了个体性 实现的基础, 社会性首先是主体性的一种实现, 而不是挫折、 扭曲或异 化。 不能一味地诉说社会性对个体性形成压迫, 或者同一性逻辑对个体 构成强制, 而应该从不同维度上综合性地看待主体性的存在结构和实现 结构。 这是马克思针对浪漫主义和施蒂纳无政府主义所作的极重要结论。 作者将马克思主体观引入近代主体思想发展的观念史逻辑之中,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