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ppt.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举制度.ppt.ppt

中国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明朝的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分为童试(含县、州府、院试),乡试(省级),会试(中央级)与殿试(皇帝亲试) 四级。童试,实际是预备试。 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举人——解元 会试——贡士——会元 殿试——进士——状元 科举制度利弊分析 利: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与政治兴衰起了巨大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使历代统治者能够不断从包括平民的各阶层中获得新鲜血液吸纳在知识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 其次在科举制度下精英层之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远远高于以身份等级为基础的结构封闭的社会。 再次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一体化,也促进实现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完全融合,,使社会价值高度一体化,进入这个体制的读书人。 科举制度利弊分析 弊:首先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其次,落后刻板划一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 和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史与科技史严重失衡。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想隋唐以后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 * * * * * * 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但不少西方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举考试科目: 常科、制科 明经 进士 帖经 墨义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朝科举制度 1·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10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人外,又录取“诸科”9人。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 2·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考试,但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进士及第后所担任的官职很低 3·熙宁科举改革以后,科举“省试”原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帖经为第四场;仁宗时改为第一场试策,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诗、赋,第四场试帖经、墨义,顺序虽有所调整,但诗、赋和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