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出血中医诊治
鼻出血的中医诊治
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 HYPERLINK /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汉·华佗《华氏中藏经》说:“胃中热,则鼻衄不止。”《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衄者,阳热怫郁,干于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衄血之由内热者,多在阳明经,治当以清降为主。”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亦说:“鼻衄总是阳明燥气合邪所致。”
6、气虚: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说:“然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尔。”故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中重用黄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麦门冬饮子中,以麦门冬、当归、生地黄养阴血,以人参、黄芪益气摄血。
7、阴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说:“劳伤之人,血虚气逆,故衄。”元·朱震亨《局方发挥》说:“夫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明·王伦《明医杂著》说:“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吐血衄血。”
8、阳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二说:“衄症多火迫血溢,亦有因阳虚致衄者。火亢则治宜清降,生地黄饮子、茜根散;阳虚则治宜温摄,理中汤、黑神散。”
辨证论治
临床上,鼻衄的基本病因病理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因外感热病所引起的鼻衄,其病机多属肺热、胃热、心经热盛;二是因饮食、情志失调,脏腑郁热所致,脏腑病位主要在肺、胃、肝胆、心经等;三是因脏腑虚,以致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或阳虚气弱,阴血失于固摄而鼻衄。当然,亦有病机相杂或其他病因病机者,如脾虚肺燥、外伤等等。
1、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所致的鼻衄,多见于热病中期,往往突然鼻中出血,量多如注,伴发热或高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属肺热者,可伴咳嗽痰黄,咽喉肿痛,鼻塞涕黄浊等症;属胃热者,可伴大便秘结,口渴引饮;属心热者,可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甚则神昏。外感热病所致鼻衄的治法,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
证属肺热者,用《医宗金鉴》黄芩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侧柏叶、连翘各10g,牡丹皮、麦门冬、赤芍药各15g,桔梗10g,白茅根3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
证属胃热者,方用调胃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栀子10g,麦门冬20g,白茅根30g,生大黄6g(泡服),芒硝6g(后下),生甘草6g。《汤液本草》说:“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方中牛角凉血解毒;生地黄、麦门冬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牡丹皮、赤芍药凉血化瘀以止血;栀子泄火热之壅盛;白茅根既凉血止血,又能利小便以泄热;大黄、芒硝、甘草通俯泄;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之效。
证属心火炽盛者,方用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黄芩、栀子10g,黄连4g,生大黄6g(泡服),小蓟10,白茅根30g,紫草20g。心烦不寐加栀子、莲心之类助清心安神,咽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