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准实验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准实验研究 一、准实验研究的涵义及效度 人们常常把实验研究称为“真”实验设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这样,实验对等组的获得及其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波动都归结于随机安排。然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被试的挑选和组合不可能总是随机的。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被试是既定的,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自然而完整地形成被试群体。当这种保持原样的组运用于一个实验中时,我们便称此实验为准实验研究。这种研究能够为教育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有一点很重要: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该特别慎重。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 ? 缺少随机组合本身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效度。在第5章中,我们就被试的不同挑选方式对内在效度的威胁作了说明。假设在一个实验中,采用5年级2个现成的教学班,其因变量是自然科学的成绩,操作性地定义为一次自然科学测验的分数。这些班级在先前已经按能力进行了分班,一个班级属高材生班,另一个班属普通水平班。两个班级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假如,一种实验效果产生在高材生班,就很难证明这个效果归因于实验处理。因为能力水平和实验处理是混淆不清的,我们就没有把握对其结果做出解释。 ?????? 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同时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随机的挑选或组合是一个过程,它或者做得到,或者做不到。对于准实验来说,它没有做到,因此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 ? 一名采用不加处理的试验组的研究者要做些什么呢?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出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例如,假设现在的班级运用于一个数学教学实验中,年级水平将很可能作为一个常量,或者作为一种需要控制的变量。研究者也想得到表明这些班级具有同等能力水平的证据,假如像IQ测验分数这样的实证资料可以提供的话,这会极有助于对等组的检验。实际上,这些资料有时可用于统计对照。即使采用实证性的资料,检验和确立对等组总不免带有某种基于有关实验条件和变量信息的主观判断性质。当我们解释实验结果时,必须对缺少随机性予以特别注意,因为,它可能被抵消的程度也决定了实验的内在效度的可信性。 ?? ???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二、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 除了不是随机地将被试组成试验组外,许多准实验设计看起来非常像前章所讨论过的实验设计。当运用“非对等”这一术语时,它意味着随机意义上的非对等,但并不是说试验组间不可能在相关变量或特征上具有相似点。的确,就准实验设计来说,对其结果效度的可信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证实验组间的相似性。 ??? ? 使用前章中所引人的符号,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图解如下: G1???????? X—O1 G2???????? — O2 ??? ? 这种设计表示:一个试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同时另一个试验组作为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对实验组G1完成实验处理不久,同时对两个试验组实施后测。这种设计可以推广为包括任意次的实验处理,对于k次实验处理,这种设计需要K+1个试验组: ? ??? ? ???? 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 ? 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使用现成的试验组进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 ??? ? 任何实验的效度依赖于特定的实验条件,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这一难点可能产生于实施实验处理前挑选被试的偏差和缺少前测。除非能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否则不应该采用这种实验设计。这些资料虽然不能消除被试挑选上的偏差(假设它存在的话),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请看下面的例子: ??? ? 例6.1 ???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的教学的影响。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研究的问题可以陈述如下: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的图解如图6.30 ?????? 没有实施前测,但为了检查班级的相似性,查阅了其他材料,获得了以下信息: ?????? 1.在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