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陈良敏 黎桃桃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摘 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果。现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表明,基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研究已经到达一个瓶颈阶段,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影响因素及成效有较大的帮助。本文在梳理国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路径,认为随着问题的出现学者的研究侧重有所变化,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分析;影响因素;模式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重大,事关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科技进步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诸多学者加紧了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探究和解决我国国情下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我国国内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虽然部分学者简单地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等同于国外的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中流动和转让,但更多地学者较为赞同土地流转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企业或农户)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因为,我国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故在我国情境下多数讨论的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杨学成,曾启,1994;易可君,1995;刘甲朋,崔嵬,2003)。更进一步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其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张红宇,2002)。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研究
(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研究
针对是否应该进行土地流转,国内学者不仅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进行探讨,还从多角度分析流转的动因。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正向效益的研究占大多数,但是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存在着争议。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予以正向的肯定的研究成果有许多。例如:杨涛,朱博文(2002)认为土地流转可促进农村分工分业,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快规模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刘凤芹(2006)认为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则土地的集中度也就加快,从而土地规模经营将发展和扩大;Qian Forrest Zhang(2008)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达到地方优化资源配置、农村稳定等方面的预期目标,土地流转市场拯救了那些在没有市场情况下收入较低的家庭,提高了生产率和公平程度。许月明( 2006)指出, 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规模小而难以流转,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于生产功能。刘凤芹(2006)以现代企业理论为研究基础, 以东北农村为例, 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认为, 土地规模经营受制于土地流转速度和集中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转移数量等因素。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家庭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是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创新机制和政策是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但与此相反的是,也有学者持有反对的意见。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c、Loren Brandtd 等(2003)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对 180 个样本地块在两阶段的土壤实验数据和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贺振华(2003)指出土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除非流转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或者原有的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提高。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效益研究
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经济效益的关注度十分高,研究的成果丰富。但相对之下,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也存在比较大争议。持反面观点的学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负的社会效益。例如,彭开莉(2008)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分析认为,农地流转虽然可以增加经济福利,但是会导致村集体和农民的福利水平下降,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丧失。
目前,持有正面的观点的学者也不少。刘莉君(2010)根据对湖南浏阳市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以后农村基尼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有效就业时间等涉及农村社会和谐的指数都变高。周晓唯、魏召君(2011)基于门槛理论采用博弈论模型求解均衡策略的实证分析方法,发现农地流转间接降低农民市民化的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