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规范.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规范

一、道德的相关内容 1、道德的含义 (1) 对于“道德” 两字来说,最早见于《荀子》。道德由“道”、“德”组合而成,是由在此之前的“道”与“德”这两个不同概念演变而来的。 “道”的基本含义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规范和行动准则;“德”是个体得社会之“道”而形成的“心得”—“德者,得也” ,即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古代道德的人文理论 1、道德是人禽的区别 人作为万物之一,来源于自然界,同时又与自然界有所区别。就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说,存在多方面的内容,不过,就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来说,则是在道德方面。 在古代,学人对人与万物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子、荀子等人。 三、古代道德的若干规范 1、仁 (1)仁的含义 A、仁者爱人 B、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泛爱众则亲仁 四、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扭曲 1、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 (1)对道德人文精神的理论不断完善。 比如,前面所说的对义与利关系的探讨,在宋代时发展为对“天理”与“人欲”关系得探讨。 五、中西方道德人文精神比较 1、西方的道德规范(公平、正义、仁、忠、诚信、廉耻等) 2、中西方道德比较 中国:重整体、重“义”、重协调、重内省 西方:重个体、重“利”、重进取、重外律 * *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道德理论及表现 道德,含有社会道德原则规范与个人道德品质两层基本意思,后者实则为“德(得)道”。在道与德之间,古人更看重“道”。 (2)从伦理学上看,把道德仅仅看成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的总和”,这是不完善的。如: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世界,整体上由“伦理观念”、社会之“道”、个人之“德”及社会风尚四个部分构成。 2、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理念论伦理学: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先天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需要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的起源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B、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C、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D、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 E、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意识 (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特殊本质)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深层本质) 2、具体的道德人文理论 (1)文野之分 “文野之分”之中的“文”指的是“文明”,而“野”则指的是野蛮。 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尊重文明就是趋向粗野)、 “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明便会流向浅薄)、“贱野而羞瘠”。 文明与野蛮区分的标准 : 古人将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文明相联系的东西,认为文明的程度应该与道德联系起来。 如: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 (2)文质彬彬 (形式与内容) “文质彬彬”源于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即心地朴质,人们看不见的,是内在的;“文”即文采,是形之于外的东西,人们能看得见的;“彬彬”形容文与质结合恰当。 (2)仁的地位 仁是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其他道德的总称。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以“仁”作为评价标准,对人事进行品评。 孟子:“恻隐之心”、“仁政” 2、义 (1)含义:指正确的原则、标准。 (2)地位: A、 孔子: a、把义看成是人们必须遵循的美德 。 如: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b、与勇、利联系起来使用,从而凸现“义”这种道德。 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