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就业能力国家框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民就业能力国家框架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建立可就业能力国家框架的重要性 刘丽玲 ① “To be employed is to be at risk, to be employable is to be secure” – Peter Hawkins 摘要:从政策议题角度看,可就业能力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但是关于大学生 就业和农民工问题以及下岗失业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学者都从提高就业机会角度来谈国民就业问题, 关键词:可就业能力、可就业技能、可就业能力国家框架、中国可就业能力国家 框架 导 言 虽然可就业能力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但是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问题以及下岗失业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多学者都从提高就业机会角度来谈国民就业问题, 一、 可就业能力:概念与理论 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贝维瑞治(Beveridge②)在1909年提出(Mansfield,2001;Andries de GRIP,Jasper van LOO and Jos 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管理与政策社会学博士后。现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与政策社会学。主要研究兴趣:批判思维与领导力开发、外派人员管理、可就业能力、企业大学。联系方式 E-mail:liuliling2005@。 ② 贝维瑞治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位很受国家政府尊重和纪念的人士。他是英国失业保险研究者的鼻祖,英国1911年保险法的起草者,英国社会保险体制和社会福利政府理念的倡导者。 1 SANDERS,2004;Erik Bernston,2008)。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太一样,劳动力市场是求大于供,很多行业都出现人员短缺。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发展,为其培养合格的工人。贝维瑞治当时的建议是,对那些不合格的失业人群进行培训,使其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以此来保障对各工业行业的劳动力供应。(Beveridge,1909,转引自Andries de GRIP,Jasper van LOO and Jos SANDERS,2004)。 (一)可就业能力研究的国际背景 贝维瑞治之后,可就业能力的概念被引入美国。用来区分有劳动能力可以互用(employable)的人和因年龄等因素无法雇用(unemployable)的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研究可就业能力的目的和对可就能力的研究视角开始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5研究者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生理或心理有残疾的人群)的可就业能力。政府干预这类人的可就业能力,仍然是为解决劳动力短缺。50年代至60年代之间,有些国家政府,例如美国关注可就业能力的目的开始有所转移,开始将此作为实现社会全员就业的手段。但是这一时期,一些国家政府主要做的是帮助失业者改变人生态度,找回重新就业的自信。到70年代,进行可就业能力研究的目的仍然是关注在政策上如何实现全员就业,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关注在微观上如何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劳动者尽可能地具有可就业能力;80年代以后,各国可就业能力的研究开始转移到公司或组织层面,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何在员工管理上如何增强组织的弹性并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使用;90年代以后,可就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到了如何将可就业能力融合到具体的培训和学校课程中。而在国家政府层面,这一时期以后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很多国家政府不再仅仅关注失业者和低技能者的可就业能技能,而是涉及到所有的劳动者,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要求个体、雇主与国家一起努力提高个体的可就业能力。一些国家甚至将国民可就业能力作为既GDP之后,另一项衡量本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出于这一目的,很多国家政府一方面大力宣传可就业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性,一方面出台各种政策,建立有效的可就业能力框架,并要求所有培训模块都涵纳可就业技能内容。 (二)可就业能力的概念 根据本课题组的统计,目前学术界的学者个人、研究机构、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可就业能力”的界定或描述有近20种之多(见附录1)。这些概念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在众多概念中,从国家人力资本政策研究意义角度看,我们比较认同海勒治和波拉德(Hillage amp; Pollard,1998)的界定。他们认为可雇佣性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能力。这个概念强调可就业能力可以有三个层级: 1. 获得最初就业的能力; 2. 维持就业的能力; 2 3. 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 在其二人看来,一个社会个体能否获得或者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 1. 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 2. 其使用和开发以上财富的方式;

文档评论(0)

lifuping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