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藏象理论研究-2-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脾与志、液、味、时的关系 1.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状态。 《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张介宾《类经》:“引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处理问题就必须要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动于心则脾应,思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而不升,影响脾的运化,致使脾气不能升清,使气血生化乏源。初则不思饮食,脘胀闷而太息,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健忘等心脾两虚的症状,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2.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 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另外,因脾热而涎上涌者,有心病口歪斜而涎自流者,有肾水上乘脾胃而流涎者,要结合其它兼证而随证治之。 3.在味为甘 ⑴饮食五味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①人体通过饮食,从饮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 饮食五味各有其不同的作用,而且五味与五脏又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②如果长期是嗜食某一气味食物与药物,亦可伤及五脏,使之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⑵从五味五脏相属关系来看“甘先入脾” 明.张介宾《类经》:“脾贵充和温厚”、“脾喜甘而恶苦”,故中医有脾“在味为甘”之说。但甘味也不可嗜食太过,否则同样可以导致所喜入脏腑功能偏盛,而损伤其他脏腑产生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至其机理,张介宾说:“甘入脾,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也。” 《素问·五脏生成》:“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肾之所主脾,多食甘,则肾为脾伤,而出现骨痛发落等相应的病证。 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可偏嗜。《素问·脏气法时论》:“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制,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⑶临床应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中医脾在味为甘,以甘为补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及发挥。 《类经》:“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甘之一字,圣人用意深矣。盖药食之人,必先脾胃,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卫生宝鉴》亦曰:“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具体应用: 张仲景创甘温健中之法,李东垣发辛甘升阳之论,叶天士倡甘寒养胃之说,周慎斋制甘淡实脾之方,俱是治脾胃虚弱,调补以甘药的典范。 有研究者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甘温、甘寒、甘淡、甘辛、甘酸五种甘药配伍健养脾胃之法,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值得提出的是甘味药虽有很好的补益脾气作用,但过量使用会增加体内水液壅阻中焦气机,中医谓助湿碍胃,满中壅气而致口中粘腻,脘腹饱胀,臃肿肥胖等症状,应当注意。 4.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 《内经》依据中国古代五行与方位、时令的不同配属学说,形成三种构筑方法,即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 ⑴四分法的脾与时令关系:即五行与五方位、四时令相配: 北 - 冬 - 水 - 肾 西 - 秋 - 金 - 肺 中 - 不独主时 - 土 - 脾 东 - 春 - 木 - 肝 没有长夏、旺于四季 南 - 夏 - 火 - 心 仅言四时,而没有长夏之称,如《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诊要经终论》、《水热穴论》、《灵枢》的《四时气》等篇。四分法认为脾土与四时的关系是旺于四季,即四季均有土,其中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