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碳酸酯(PC)塑料 无毒、耐油脂、PC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宜接触高浓度乙醇溶液 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制造食品模具及奶瓶等, 聚酰胺(尼龙nylon) 本身无毒,但尼龙6中含有己内酰胺,有报道长期摄入己内酰胺能引起神经衰弱。 硬度大、韧性好、耐酸碱,故用于食品机械设备中作耐磨、耐腐蚀部件。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玻璃钢制品 在聚合、固化时需要使用引发剂和催化剂,其中有些毒性较大,并有苯乙烯的残留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苯乙烯一丙烯腈一丁二烯共聚物(ABS)和苯乙烯和丙烯腈的共聚物(AS) 苯乙烯,丙烯腈单体的残留问题。丙烯腈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对接触丙烯腈工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接触丙烯腈工人的胃癌、肺癌发生率显著升高。 ABS用于食品机械的接触部分;AS适合制作透明度高、耐热、耐化学品的容器。 卫生要求与标准 对不同塑料制品应有不同要求,但总的要求应是对人体无害。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对塑料制品提出了树脂和成型品的卫生标准。 采用浸泡溶出试验,即选择一些模拟性溶液浸泡塑料制品,然后测定浸泡液中溶出物。 ? 三、食品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 1、污染食品的常见杂物,污染途径及预防措施 途径: (1)生产时的污染 (2)食品贮存过程中的污染 (3)食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4)意外污染 (5)掺杂掺假 预防: (1)加强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的监督管理,执行良好生产规范 (2)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和检验设备 (3)制定食品卫生标准 (4)坚持打假 2、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来源: (1)核爆炸试验 (2)核废物排放不当 (3)意外事故核泄漏(日本和辐射泄漏,碘131)。 预防: (1)加强卫生防护和卫生监督 (2)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 (3)妥善保管食品 2、有毒金属污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1)途径: 1)工业“三废” 2)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 3)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污染(有机汞、有机砷) 4)某些地区自然环境中含量高 有害金属毒作用特点: 1体内不变化、不消失,半衰期长 2代谢富集,或转化为毒性更大化合物 3体内达到一定数量――毒性反应: 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2)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毒性 1).汞 (mercury Hg) 水产品中-甲基汞(毒性大)植物性食品中-无机汞 食品中汞的污染来源: 工业污染(汞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水体——水产品富集——鱼贝体内甲基汞过高 灌溉———农作物吸收 有机汞毒性: 通过血脑屏障——脑组织——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通过胎盘——胎儿和新生儿的汞中毒 汞中毒表现:乏力、头晕、四肢口唇麻木,精神紊乱等 食品中汞的允许限量 鱼和其他水产品 0.3mg/kg; 肉、蛋 0.05mg/kg 粮食 0.02mg/kg 蔬菜、水果、薯类、牛奶 0.01mg/kg 控制三废排放 ? 执行卫生标准 2)镉(cadmium) 食品中镉的污染来源: 工业污染:水体——水产品富集——贝类 土壤——农作物吸收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毒性: 蓄积,主要损害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蛋白尿、氨基酸尿、糖尿。 钙重吸收障碍——负钙平衡——骨质疏松、骨质软化。 骨痛病 食品中镉的允许量 大米 ≤ 0.2 mg/kg 面粉、肉、鱼 ≤ 0.1 mg/kg 杂粮、蔬菜 蛋 ≤ 0.05 mg/kg 3)铅(lead) 主要来源: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加工器械设备 工业三废和汽油燃烧等 危害: 可长期蓄积、慢性中毒 损害人体神经系统 、 造血系统、 肾脏、 儿童智力障碍 表现:贫血、神经衰弱、消化道症状等 进入人体的铅来自食物400ug,水10ug,城市空气26ug,农村空气1ug 食品中铅的允许限量 粮食、薯类 ≤0.4 mg/kg 豆类≤ 0.8 mg/kg 蔬菜、水果、蛋类≤ 0.2 mg/kg 肉类、鱼虾类 ≤ 0.5 mg/kg 鲜奶 ≤ 0.05 mg/kg 4).砷(arsenic) 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形式和价态有关。 A 砷的形式 As3+ As5+ B 溶解性高的毒性大于溶解性低的 C 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 D 硒降低砷在体内毒性 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症状, 慢性中毒 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色素异常、皮 肤过多角化(砷中毒黑脚病)、末梢神经炎 。 无机砷化物与人类皮肤癌、肺癌有关。 允许限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