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如此境遇我们必须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9亿人。中国的网民增长迅速,在2012年一年就增加了近八千万,年增长率为49%。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在城镇网民中大中专院校学生占据主导地位。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网络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开放性和全球性、自由性和不可控制、便捷性和迅速性以及网络化不可逆性等特点/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面对如此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网络文化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融合
网络文化一方面具有“虚拟性”: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 它超越了传统的地理意义空间, 超越了传统网络, 甚至超越了国界;从时间上看,它可以是实时的, 也可以是非实时的, 超越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从文化的创造者来看, 网络成员的身分 (姓名、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工作学习单位等等) 可以是非真实的, 但必须是相对固定的。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又绝对不是完全虚拟的, 从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现实性”, 或许正是由于在现实中无法比拟的现实性, 才使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首先, 虚拟网络在其物质层面, 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像计算机, 网线等) , 是真实的;其次, 网络文化的造就者是真实的人, 并且这些人是脱掉了现实生活中一切面具的人;再次, 虚拟网络成员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 (或许还包括一些不太健康、阴暗的东西);另外,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真实的,讨论的主题是真实的 (许多主题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讨论)。因此, 网络文化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融合。“虚拟的”网络和“真实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人”是核心的要素。
(二)网络文化是“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延续的复合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分为: 后喻文化、前喻文化。 所谓后喻文化是指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文化, 智慧与年龄是呈现正相关的, 长者就是智慧的象征和代名词, 年轻人的生活就是听从长者的筹划安排, 他们生存的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 而前喻文化与此相反, 它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文化, 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 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 , 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前喻文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新的文化现象, 甚至虚拟网络文化的语言,都日新月异, 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智慧= 青年, 新思想= 年轻, 革新= 青年人的天真想法。青年人通过虚拟网络空间去学习、继承人类文明成果, 这里教师的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 , 未来将不再是我们能教孩子一些东西, 而是孩子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即“文化反哺”。
(三)网络文化是“去中心化”与“中心化趋势”的统一
网络文化与传统传媒文化 (如报刊文化、广电文化) 最明显的区别即在于其“去中心化”特征。“去中心化”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概念, 在传播领域中它是指传播中心的消失。在传统传媒文化中, 作为语言或信息驾驭者的文化传播者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 正是围绕这个中心, 传播才有意义。在这种文化信息系统中,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是分明的, 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信息传播者明显占主动地位, 文化信息流向是单一的, 偶尔的信息反馈也由信息传播者加以选择性的回馈与公布。然而, 在网络文化体系中, 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完全改变了这一切: 从物理结构上看, 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分散而又彼此相连的节点构成的网络, 每一个节点都能向网络发布或接受信息, 这种网状结构系统从物理结构层面改变了传统传媒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 从逻辑上看, 作为信息发布的网状节点彼此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像人际传播中一样互相转变, 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 每一个虚拟网络中的网民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因而, 在这样的文化信息传播系统中没有控制中心, 网络文化成了性质多元化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