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实验性研究 教学大纲 1.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类型 2.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的特点、原则、优缺点。 3.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及实施。 5.实验证据:不吸烟或戒烟时间长,肺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动物试验,给狗吸烟,结果狗患肺癌。 6.关联的合理性:香烟中烟雾和焦油化学物质如苯并芘、砷等是致癌物质。 (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 1982年澳大利亚医生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的因果关联,获得2005年诺贝尔奖。 关联的时序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早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 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抽样既往无上消化道溃疡的2416人,随访11年,有感染者发病率4.7%,无感染者中发病率1.7%,p0.01. 关联的强度 综合多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间存在着强的关联性,OR值可达4~16 美国夏威夷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是没有感染者的4倍(95%CI:1.1~14.2) 我国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关联的OR值达 15.63( 95% CI :5.05~48.43) 关联的特异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关联的特异性表现在: 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能使之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相似 根除性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预防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70%~9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可检出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比率比没有感染者高的多 因素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也呈下降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过去的30多年间,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的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感染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和患病率也随之出现了下降 生物学合理性 幽门螺杆菌 胃窦部黏膜的上皮细胞 刺激胃窦G细胞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胃窦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损害 胃酸分泌过多 十二指肠酸液浓度的升高 十二指肠内的胃上皮化生 黏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实验证据 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可引起胃窦炎和胃酸过度分泌 Ohkusa等将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经口服接种于蒙古沙土鼠,12周后发现: 各组的感染率高达80%~100% 其中一组14周龄的沙土鼠十二指肠浅表溃疡发生率达33% 10只对照组沙土鼠均无感染和溃疡的发生(P0.05) Ford等人对世界上52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分析表明: 在促进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方面,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组明显优于抑酸组和未治疗组;在预防溃疡复发方面,根除治疗组效果也远优于未治疗组 结论 按照因果推断标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因果关联可以成立。 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与因果关系推断标准. 2.熟悉病因模型、病因研究方法,Mill准则。 3.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过程 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病因 问答题: 1.病因因果关系的推断标准有哪些? * * * * 从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发现,即使是传染病,单一病因学说不能解释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单一病因学说过于偏重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忽略了机体和环境的作用。 对非传染病,对单一病因学说不能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提出,疾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而是多个病因引起的。 多病因学说: Lilienfeld定义(现代流行病学病因定义) :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利林费尔德(1920-1984)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或者决定因素,含义是指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大多数疾病由多因素所致,如研究仅考虑单因素,结果必定是片面的,许多重要因素将会被忽略。 相应的防控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针对病因链和病因网中的某些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就可能降低疾病发生率。 二、病因模型 病因模型:用简洁的模式图表达病因与疾病间的关系。 (一)三角模型:亦称为流行病学三角。该模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要素,各占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三者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机体为健康状态;其中某要素发生变化,平衡破坏,机体将发生疾病。 该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轮状模型 也称车轮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将环境分为生物、理化和社会环境,宿主还包括遗传内核。 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可随不同的疾病而有所变化,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的遗传核较大,而麻疹的宿主(免疫状态)和生物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