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战略任务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梁崇海 “十一五”期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成好一系列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的规定性: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规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共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与条件。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力没有根本性改变和提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耕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更加紧缺的严峻挑战。 中国国土生态恶化,一是水土流失。西部12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93.7万平方公里,占西部面积的42.9%,占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的85.2%。二是荒漠化。国土荒漠化的总面积目前为262万平方公里,近期正以每年67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全国约有1/3水库为病险水库,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每年因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减少灌溉面积约500万亩,一半以上农田没有灌溉设施,全国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有6000万亩易涝地。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与转移困难: 国统局称,200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4.9亿人,通过乡镇企业、外出就业等渠道的非农产业转移约1.8亿人;农业劳动力3.1亿人,按现有生产力水平,农业仅需要1.5-1.8亿人,剩余量为1.2-1.5亿左右。即使是已非农化的劳动力也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回乡村土地上。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凸现的原因:一是银行根据商业化经营原则,大量收缩农村地区网点,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趋于弱化。即使是农行也城市化,农贷款也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村资金分流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平均每年有2000亿元资金流出农村。 主要商业银行退出,农村信用社无法解决农户、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虽然农户贷款95%以上来自信用社,但全国只有25%的农户能从信用社得到贷款。 民间借贷客观存在,地位未定,风险性大,政府不能有效监督,打压多于引导,有效作用发挥不够。 农村、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次的敏感性的体制矛盾的制约。 一是在法律制度上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二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2.4亿户农户分散入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法人地位不确定、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管理不规范、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差。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农民被剥夺呈现新态势。 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等的差距扩大。 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农业科技使用与推广,加速农业机械化步伐。 二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发展,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下创造制度环境。 三是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