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OF平面微动并联机器人的动-静态建模.pdf

3-DOF平面微动并联机器人的动-静态建模.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DOF平面微动并联机器人的动-静态建模

第25卷第6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M.25No.6 0fEastClIim Dec..2008 2008年12月 蛔mlal JiaotongUIliven孵 文章编号:10c15一c1523(2008)06—0037一04 3一DOF平面微动并联机器人的动一静态建模 刘平安 (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叠加变形原理基础上,利用柔性关节两端的广义力传递关系和位移传递关系,分别对微动并联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建 模和静力学建模,两者相结合构成系统的动一静态模型.对于大多数工作在低速、低频和工作空间较小的微动机器人都是适 应的.以3.D()F平面并联微动机器人为例,介绍了整个建模过程和求解方法.相比应用伪刚体法进行的解析建模,模型精度有 了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变形叠加法;柔,l生关节;动一静态建模 中图分类号:僦 文献标识码:A 微动机器人正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微机电(MENS)等方面.一般采用并联机构并通过受 力作用下柔性关节的弹性变形传递运动和动力.然而,采用柔性关节和并联结构的微动平台也存在某些不 足.如,难于建模,相对于传统机构难于控制其实现精密运动等等.sc涵和鲫LlJ在19r78年开发微动平台 时,其设计放大倍数为30.3,但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表明其放大倍数实际只有17倍.这一实例说明在微动柔顺 Model, PRBM),由于模型简单,使用方便,至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将关节简单地用一个理想的线性弹簧看待, 实际上只考虑关节沿功能方向的运动,而没有考虑关节非功能方向运动,故模型精度较低【3J.为了提高其建 模精度,人们进行了很多扩展研究,本文正是出于提高微动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精度的目的,采用变形叠 加法,综合利用运动学方程和静力平衡方程,建立微动并联机器人的动一静态方程,联合求解,求出输出平台 位姿. 柔性关节的微动机器人,由于其运动是由关节的弹性变形来传递,每个关节都有一定的关节力,所以它 的运动始终是与力、变形相关联的;其次,由于位移范围很小,仅仅在微米甚至纳米级,所以其运动的动态响 应往往被忽略不计,即输入输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关系均通过常数矩阵映射,即J舵obi锄矩阵为常数阵.静 t砌的 力传递也是线性关系,属于静力平衡问题,将其称为动一静态模型.下面以如图1(a)所示板厚6=10 示,介绍其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 收稿日期:2008—10一1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08年科研资助项目(GJ姗笏2) 作者简介:刘平安(1962一),江西萍乡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机械学、机构学、机械设计. 万方数据 38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年 (a)机构结构图 (b)机构运动简图 图l 3一DOF平面并联微动机器人 1利用变形叠加法对微动机器人的力学平衡方 程的推导 R,脚 柔性关节都足在整块材料上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方式 或雕刻技术加工出对称的内凹曲线(如半圆弧、椭岗弧 等)或曲面(如球面、圆弧面等).如图2为一个平面柔性 关节t,承受平面力系作用后的变形示意图,其柔件单元 就是两条对称的内凹曲面加上与两边刚体的邻接面即柔 性末端(虚线)围成的部分.变形叠加法首先把两个末端 平面标定为“0”和“l”(如图中左、右端面),并以其中点为 原点分别建立坐标系讥,,和∥I,,,把每一个柔性关节的 两个末端平面上的受力看作集中力(咒风他),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