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溯阁建造缘起与特色述略
文溯阁建造缘起及特色述略 摘要: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建造与贮藏《四库全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当时清廷完善陪都宫殿使用功能的需要。作为皇家藏书楼,文溯阁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既是仿照江南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以“天一生水”为理念进行建造的,又根据传统的做法和陪都宫殿建筑的特殊身份而多有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沈阳故宫;文溯阁;四库全书,建筑特色
沈阳故宫是国内仅存的两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创建和使用的宫殿。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清朝正式由盛京迁都北京,盛京皇宫作为陪都宫殿,继续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特殊重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传旨于盛京旧有宫殿之西,建造专供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及其配套建筑;四十八年(1783年),全部工程竣工,盛京皇宫形成东、中、西三路并列,太祖、太宗、高宗三朝建筑共存的基本格局
文溯阁的建造与贮藏《四库全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完善陪都宫殿使用功能的需要。作为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溯阁是乾隆皇帝仿照江南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以“天一生水”为理念进行建造的,其建筑特色及内部构造与盛京皇宫其他建筑存在很大差异,与文渊、文源、文津三阁相比,亦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依据文字史料和实物存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溯阁建造的缘起、建筑理念与特色进行梳理、探讨和总结
一、文溯阁建造缘起
(一)为《四库全书》提供庋藏之所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一部丛书。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实际上是出于加强文化统治和炫耀“盛世武功”的需要。《四库全书》的书名由乾隆皇帝钦定,“总名之日《四库全书》,盖以古今之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夥,都不出四库之目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谕各省访求遗书”诏令编纂《四库全书》。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诏开《四库全书》馆,开始编修,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宫,陆费墀为总校宫,下设纂修宫、分校宫及监造宫等400余人,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瀚海,盛况空前。四十六年(1781年)编纂初成;五十二年(1787年),七部《四库全书》全部抄写完成。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收书3461种,计有79309卷,36000余册,约7.7亿字230万页,存目6793种,总计93551卷
为长久妥善保存这部“浩如烟海,委若邱山”的皇皇巨著,乾隆皇帝在编纂初年,就开始考虑庋藏问题,认为“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在藏书地点的选择上,弘历显然早已心有所属,“辑《四库全书》分为三类,一刊刻,一抄录,一只存书目。其刊刻者,以便于行世,用武英殿聚珍版刷印,但边幅颇小。爰依《永乐大典》之例,概行抄录正本,备天禄之储。都为四库,一以贮紫禁城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非常明确地指出在四处宫苑禁地建造皇家藏书楼存贮《四库全书》,并亲自命名,说明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推崇和重视。四阁,除了文渊阁沿用明代旧称外,唯有“文溯阁”之名没有出现
(二)完善陪都宫殿使用功能
兴建文溯阁,除了为《四库全书》提供贮藏之所这个主要原因之外,完善陪都宫殿使用功能也是助力文溯阁兴建的因素之一
清朝入关之时,原藏于盛京皇宫的文献和文物大多被带往北京。但出于陪都功能的需要,盛京皇宫继续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是“闲人”不得擅自靠近的皇家禁地。其日常的管理、守卫和修缮都是由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负责。由于国家初建,政局不稳,财政状况窘迫,对宫殿的维修仅限于主要宫殿的抢救性修补,盛京宫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丧失
从康熙时期开始,这座本已无人居住的“旧宫”有了新的功能,即作为皇帝东巡祭祀祖陵瞻仰和驻跸之处。康熙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年)、三十七年(1708年),圣祖玄烨三度远赴盛京祭祀祖陵,因当时宫内没有合适住处,第一次只能驻跸于崇政殿前小厢房内,后两次驻跸于盛京内务府佐领三宫保家,因此在宫内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举行的活动也很有限
乾隆八年(1743年),高宗弘历初次驾幸盛京旧宫后,便对此“国初圣迹”倍加依恋,这位颇具好大喜功性格的皇帝,一贯强调“以祖宗之心为心”,他在有感于盛京宫殿的粗犷简陋和祖先开基创业之艰难的同时,也产生了规划整修宫殿、丰富盛京宫殿的使用功能,使其更加符合他的审美要求的想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凭借当时国家政治稳定,财力充裕,乾隆下旨对盛京皇宫进行大规模增修改造工程:在原有大内宫阙大清门至清宁宫一路建筑两侧增建了谒陵期间皇帝、皇太后等人居住的行宫,增建“恭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