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的概念

美 育 —— 审 美 教 育 的 概 念 生科 cj “审美教育“一词来源于德文”Ästhetische Erziehung“,是对一切只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美育的由来 一、史诗教育 强调音教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用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柏拉图 美育的发展史 美育的发展史 二、17世纪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教育学科学的形成 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第一次把美学规定为感性科学——美学独立 康德的美学理论 席勒强调审美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协调和统一。划清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的界限,为审美教育体系的完善做了一定准备。 美育的发展史 三、转向对审美经验的研究,不大求得一个理论的形态体系 美育的发展史 “你要欣赏艺术,就要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 ——马克思 五十年代——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树工作 七十年代——审美教育学原理、美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八十年代——增添了新的观点,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交织,使这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 美育的发展史 一、古代 儒家:孔子——仁学教育。培养个体内在的文化心 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外在的礼仪制度。“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 孟子——注重内在人性的塑造 荀子——群体规范的培养 道家:老子——顺其自然以达到美 庄子——与道达到统一,以得至美 美育的发展史 汉代——退步 魏晋——效法“老庄” 唐代——审美与教育相孤立 宋明理学——稍有涉及 从属于政治、道德、知识教育。 美育的发展史 二、近代 梁启超——将美学引入中国 王国维——“美不可不留意”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蔡元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以美育代宗教”、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具有了科学体系的雏形:审美教育性质的确定、审美教育地位的确定、其范围的界定以及方法的提出 美育的发展史 三、走向: 李泽厚——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体系构架 赵宋光——审美教育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 美育的发展史 美育的内涵 一、人格教育 古希腊的史诗教育、中国先秦的诗教及乐教 ”小子何莫学夫诗?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 ”节制就是生性优秀和生性低劣的东西在哪个应该统治,那个应该被统治——不管是在国家里面还是在个人里面——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和协调。“ ——柏拉图 美育的内涵 二、情感教育 王国维、朱光潜、蔡元培 ”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人人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蔡元培 美育的内涵 三、艺术教育 以艺术为手段,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即培养艺术家。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目的 手段 培养人的艺术素养(艺术了理论、欣赏方法等)和艺术创造力 主要是艺术手段 塑造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既包括艺术手段,也 包括广泛的社会生活 美育的内涵 四、精神教育 马尔库塞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 ——马克思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