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精要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6个“当” 1、当对象是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只提供正面论据 2、当对象是理解能力高的高年级学生,正反两面论据; 3、当学生没有相反 的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论据 4、当学生原本有相反 的观点的时候;主动呈现两方面的观点; 5、当情况牌当务之急时,只提出正面观点 6、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六、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看:首先,加强对新对象的认识;其次,减少或消除认知失调的因素 。 从外部看:要对新态度不断的进行强化。 第二节 价值又见 的形成现展 一、价值观概述 价值观的作用常见于兴趣、信念和理想三种表现形式。价值观是内在的,不是天生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的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有用性之 间的关系。 1、价值内圣外王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内在的; 2、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初中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生的。 3、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的需求和客体的用性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它是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以及价值客体的共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二)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大众传播媒体 2、内条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展 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1、选择阶段:(1)不自由选择(2)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3)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1)喜欢自己的选择 (2)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 3、行动阶段:(1)实践 (2)反复加以实践 * 一、态度的概念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成分(A)、行为成分(B)、认知成分(C)、也称为态度的ABC理论。 从认知成分的角度看,态度就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构成态度的基础 从情感成分的角度看,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伴随着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所持有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从行为倾向的角度看,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对某对象的明显行为准备或行为。 题目演练 (1)【2014年真题】39、态度的三元论不包括:(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为倾向成分 二、态度学习的过程 1、依从 以众(被迫放弃)和服从(或自愿、或被迫)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 【题目演练】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 A外化 B 内化 C 行为 D 以众 (2)态度是学习得来的,通过社会性的学习得来。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阶段依次是( ) A 服从 、同化、内化 B 服从、以众、同化 C 从众、内化、同化 D 从众、同化、以众 四、态度学习理论(了解) (一)、态度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 (二)、态度学习的认知理论 1、认知平衡理论——海德 人们倾向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等的情绪。 【题目演练】 (1)、【2010年真题】24、主张人必须保持认知的协调或心理的平衡状态,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的观点来自( ) A经典条件反射 B认知平衡理论 C认知失望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四、态度的学习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族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受教育程度 五、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简答题】 (一)、条件反应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提供榜样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榜样行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