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北中医禅学社第二课-201311281.pptVIP

“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北中医禅学社第二课-201311281.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禅社寄语 做你的眼 带你穿越纷繁人潮 回归久违的自心 “不立文字” 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 BUCMzen中国文化的结构关系 三教九流混元图 虎溪三笑图 《三教九流混元图》是唐代少林寺“圣教碑”背面的图;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三笑图》被列为国宝,曾一度流失海外,但现在通过各种资料也能看到。 《三教九流混元图》一直未受人们重视。画的正面是布袋和尚,脸比较宽,身材比较胖,肚子也比较大,两手这样扶着。左边是位头戴儒冠的老者,从画面来看是面对右边的侧脸像。右边是一位道者,也是一个侧脸像。这两个像的面部正好处理在布袋和尚的脸上。三个人有两个侧面、一个正面,看起来合成了一个人。这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甚至有人将其作为一个称为“三教归一”的外道门派的传承祖师图。 这张图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的本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的本性包含了多少内容?包括了多少宗教,多少文化?为什么说儒家和道家都能与佛家融合在一起? 明代嘉靖四十四年,有位文化名人对《三教九流混元图》作了一篇图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由于唐代的圣教碑与这幅画,这篇图赞也有一定影响。它表达了一个观念:佛教追求明心见性;道家追求长生不死,但并不是表面形式,而是对性命之学的长保、性命本质的清净无为;儒家是明确了伦理关系。 这幅图将佛、道、儒、墨、法各家的观念,尽可能地融合归一。从中国文化的佛教板块而言,笼统地融合、归一并不简单:有的是可称为“宗教”的文化,可用宗教的方法去归纳;有的似乎没有那么严谨。但从古而今,中国文化这种自然走向融合、和谐的趋势还是很明显。在这些文化潮流中,要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单位,或说基础是什么?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社会伦理结构而言,中国文化采取儒家的思路最多,如“仁、义、礼、智、信”。尤其明成祖提出:“建国不以诸家之学,还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纲常之道来治国。” 经过历朝历代,为何帝王最终还是选择儒家?这里有很深厚的原因,即中国文化的基本共性:不论是佛教的见性、道教的保命,还是儒家的明伦,根本上讲,文化的根髓还是根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小单位中。 中国人以家庭为社会的最小单位,中国文化是以“家文化”为基础,国家也是如此。“国家”为什么带个“家”字?治国如治家。文化可以传承,人心可以集中,并且向下分散。从总体结构来说,自古以来,还是以“家国文化”为根本秩序向下传承。所以,在诸子百家中,最着重“家国伦理”的儒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政治的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基本教育的实施。 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基础框架:要谈避世,清静无为,山林修道,这套理解是道家的;从世间伦理的基础来说,是儒家;后来还有传入中国的佛教。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形成了。 这个框架是后来《三教九流混元图》的思路根源。因为有文化背景在这里,所以得到各方的推进与宣传,这幅画也就这样形成了。像刚才所提的“三教归一”等一些小修行教派,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幅是描绘东林寺“虎溪三笑”的图卷。主人翁有三位: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儒文化大家陶渊明,以及当时庐山名著一时的道家修行人陆修静。 为什么叫作“虎溪”三笑图?据传,东林寺门口有条小溪,慧远大师在时,小溪附近常有老虎出没。有时,老虎看到寺院里大德在讲经说法,就蹲在小溪边远远地倾听法音。老虎非常倾慕慧远大师的道德,大师到溪边散步时,它常尾随而行。后来,这条小溪就被起名为“虎溪”。东林寺的净土宗白莲社,一百二十多位高贤在其中修行,虎溪从旁流过,隔开世俗喧嚣,让他们得到清净。虎溪成为了东林寺边界的象征。 慧远大师虽与陶渊明、陆修静往来很多,但他是一位深居简出的人。在大师的传记中记载:他三十年不出虎溪。陶渊明和陆修静经常来找他,谈一些修道之理。他们志在山野,绝少谈当时的社会和政事。无论如何探讨,大师都不出虎溪。有一次,他们聊完后,大师送陶渊明和陆修静,谈着谈着,一脚踏到虎溪桥上了,陶渊明和陆修静就提醒:“大师,虎溪了!”三人相视而笑。所以叫“虎溪三笑图”。 这两幅画或隐或显地表达了一些主张, 即佛教正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关系—— 水涨船高 《道德经》奠定了以道为尊的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格局,使中国文化具备了承载外来及后起思想的宽容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家与儒家思想都相应地调整了传承格局。佛教在融合汉文化的同时积极地与道家、儒家文化和谐共生,焕发新枝。后汉牟融的《理惑论》、宋代契嵩大师的《辅教篇》、张商英的《护法论》、元刘谧的《三教平心论》、明朱元璋的《三教论》及《释道论》都站在融合三教的角度,强调以道为尊,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