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文学艺术1.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特质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中国文学的诗性可以说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以抒情为核心,二富有意境之美,三追求含蓄蕴藉的表现。 一 、中国文学之抒情 (一)各种文体的抒情性 1、诗歌的抒情性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陆机在《文赋》中首次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2、戏曲的抒情性:中国戏曲 黄梅戏 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可以说是一出诗剧。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小说的抒情性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花妖鬼狐的故事对社会的黑暗面多有揭露和控诉,寄托着作者“孤愤”,所以,《聊斋志异》的许多名篇也充满了作者的感情。蒲松龄有的小说在刻画人物时,有时偏重于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如《黄英》。黄英乃是菊花的幻化。蒲松龄把陶渊明的人格和精神融入到小说中,通过黄英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蒲松龄有时还引用前人的诗歌,增加小说的诗意,在情节的设置上则追求韵外之味,表现出了一种纯美的理想。 (二) 情之类型 1、爱情 如《诗经》中的一些描写爱情的诗歌,有的写两情相悦,恩爱缠绵;有的则自由奔放,情思大胆。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描绘的多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幽约细美,哀感顽艳,构建出了一个纯美的世界。 2、思乡之情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3、爱国之情 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等诗,反映了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岳飞:满江红 辛弃疾:破阵子 4、留恋生命之情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负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怀。 陶渊明在《形影神并序》中通过不同的人生态度的比较,最后采取了一种“纵身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陶渊明还创作了《挽歌三首》和《自祭文》,预先体验了死后的样态。他写自己去世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说明其他的人并不会因为诗人的死亡而忘记了生活。因此,陶渊明平静而安详接受了死亡的降临,生死之念不再扰乱他的心神,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 二、中国文学之意境 意境——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情景交融、心物交融、形神结合就是意境。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些诗歌已初步地具有了意境的某些特征。如《蒹葭》。《楚辞》继起,其中的一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开始有了意境的描写。如《湘夫人》、《涉江》等。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抒情达意,直抒胸怀,有时借助于景物,体现出了意境之美。到了唐代,许多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和李商隐等的诗歌,都具有意境美。唐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意境的成熟期,对后来文人的审美取向有着很大的影响。自此以后,如宋词、元曲和明代的传奇等,在创作上都以追求意境之美为最高境界。 1、古人对意境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文论家对情与外物的关系也有认识。如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认为因为外物的刺激,打破了心理平衡,才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唐代王昌龄的《诗格》提出了“三境”说,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首次在诗论中提到了意境的范畴。随后,刘禹锡注意到了境生象外的特点。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对唐代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概括:“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家从不同的层面对前人的意境思想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 2、近代王国维的意境论 (1)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则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认为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属于有我之境。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淡谈起,白鸟悠悠下”,则属于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指的是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全部地沉浸在外物之中,与外物融合为一体,也就是物我合一的境界。有我之境也不是指直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