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摘要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是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统治的国家机器。宰相作为皇帝的副官、私臣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有着行政首脑、位极人臣的显赫地位。在古代宰相的职责是献可替否,与皇帝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明君往往会重视宰相的忠言,昏君则是一直打压甚至是屠杀宰相。总的来说,由于宰相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皇帝给与了宰相非常高的礼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御座为起。 关键词 宰相制度 宰相 相权 演变 前言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其中,其权力分配与从属一直不断变化,总体来说,变现为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行政权力不断集中,地方权力分配体制的完善,以及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其中,宰相制度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文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意。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产物。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制度上说,宰相的权位仅次于皇帝,君权是绝对的,相权依附于皇权。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宰相制度的演变史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一是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二是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三是中央集权开始形成。[1]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丞相府是秦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渐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随着相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汉武帝时期,由于政务中心转至内朝,武帝重用内廷近臣而不信任宰相,造成大司马权势在宰相之上的局面。光武帝时期,内朝锐变为尚书台。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2]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到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由宫内走向了宫外,成为正式的官僚机构--尚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主发令(定旨出命),门下省则对皇帝的诏书予以复核、复审。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决定命令之权。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由此也产生了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