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
声律、风骨与兴象 ——盛唐之音的前奏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走向盛唐 声律和辞章是唐诗形式的表征,风骨与兴寄则是唐诗内容的要素,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初唐时期,二者同时发展,且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到中宗、睿宗时期,汉魏古调与齐梁新声逐渐融和,还出现了一种外形鲜明而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兴象”。 在初唐中后期,诗歌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条线索: 元兢、沈宋等人近体诗律定型之路 张说、张九龄风骨兴寄之作示范性 王湾、苏味道等人的兴象玲珑之作 初唐诗律探索与定型 唐代近体诗歌格律的成立与定型,是初唐诗人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结果,大致经历了上官仪的“偶对”说、元兢的“换头术”和沈宋的推广期等三个重要环节: 一、上官仪“偶对”说的诗学意义 二、元兢“换头术”的实质性突破 三、沈宋对“诗律”的确定和推广 上官仪“偶对”说的诗学意义 在初唐新体诗律化进程中,上官体的出现固然重要,但上官仪诗律学理论的意义更为重大: 首先,上官仪对沈约以来的声病说加以总结、发展,凝定为“八病”说。前人都认为“四声八病”系沈约首倡,然自清代学者纪晓岚以来,大多认为沈约只明确提到“四病”,并未论及“八病”(纪昀《沈氏四声考》卷下),台湾当代学者王梦鸥也认为齐梁人顶多言及“四病”,“八病”之说系陈隋时人踵事增华而成,而在初唐中后期,又以上官仪《笔札华梁》中的“八病”说影响最为深远,故元兢《诗髓脑》及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每每称引。 其次,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之说,对近体诗律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永明体以音律属对为特征,“病犯”说主要是要诗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消极的调声方法求得新体诗律的和谐。而上官仪的偶对之说则由消极纠偏走向积极合律了。“六对”、“八对”不仅词义相对,声调也多清浊异声、缓急不同,如果在五言新体诗中恰当运用这些“对”,不但能使一句之中音韵尽殊,一联之中也会平仄相对,声律和谐。所以,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的提出,对推广、普及新体诗声律,提高当时新体诗声律水平作用明显。 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一) 据《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所载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知元兢于龙朔元年(661)为周王府参军(此时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亦为周王府属),曾与文学刘禕之、典签范履冰等青年学士编选《古今诗人秀句》,其中藉以评价古今诗人得失的诗学标准,就是上官体“绮错婉媚”的审美观。同时或稍后,元兢在其诗学著作《诗髓脑》中也祖述上官仪之说,并加以发展。 与上官仪诗律理论相比,元兢诗律学对新体诗律化进程之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首先,元兢在上官仪“六对”、“八对”基础上,提出“八种切对”之说,标志着人们对五言新体诗“二二一”音步有了明确的认识。郭绍虞先生认为,永明体之所谓“四病”、“八病”都只重“某一字与某一字的相对”,并非音步的相叶(《从永明体到律体》,《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331页)。元兢之前包括上官仪论对偶者也多是单音节词的相对,而元兢则衍为双音节词了。如上官仪《笔札华梁》中“正名对”例词皆是“天、地”,“日”、“月”,“好”、“恶”,“去”、“来”等单音节词;而元兢《诗髓脑》中“正对”目下则衍为“尧年、舜日”、“圣君、贤臣”等。上官仪偶对说中只有“双声”、“叠韵”两对系双音节词,余皆为单音节词;而元兢所论除“奇对”中“马颊河、熊耳山”为三音节词、“正名对”中“凤、鸾”为单音节词,余皆为双音节词。而且诸对在当时新体诗中使用位置也多在一二、三四这两个音步,所以只要注意偶对的运用,自然就会形成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音步的两两相对。这为新体诗通篇“粘缀”方式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二) 其次,元兢在永明以来一直沿用的消极病犯理论之外,第一次提出了联间相连的调声术——“换头”(又称“拈二”)。 永明“声病”说多只关心五言诗一句、一联的音律和美,陈隋以来人们开始注意联间声律谐畅。据郭绍虞先生考证,齐梁人所谓“鹤膝”系指一句之中首尾皆清、中一字浊的病犯现象,陈隋人则认为“鹤膝”病是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涉及到两联之间的声律谐和。上官仪则更将“鹤膝”病推弘至全篇:“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若第三句不得与第五句相犯,第五句不得与第七句相犯。犯法准前也。”(《文镜秘府论》西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航空运输地理单元四中国航空区划描述.ppt
- 喉肿瘤的护理措施.pptx VIP
-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pptx VIP
- 职业技术学院处室工作人员学年考核细则.doc
- 基于plc的自动售货机系统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 VIP
- 知道网课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3.docx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docx
- 众泰-T600-产品使用说明书-T600 2.0T 豪华型DCT-JNJ6460QT-T600车系使用手册20131201.pdf
- RTO 操作规程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