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鸱吻_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pdfVIP

对_鸱吻_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_鸱吻_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pdf

第 7 卷 第 1 期 火 灾 科 学 . 7, . 1 Vol No 1998 年 3 月 . 1998 F IRE SAFETY SC IENCE M ar 对“鸱吻”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 陆法同 陈 军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26) 摘   要 本文对古代殿堂建筑上的鸱吻在防火中的作用作了分析探讨。古代安装在建筑 物上的鸱吻是一种非燃烧材料制作的, 它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鸱吻的须是金属导 电体, 通过建筑物与大地相连, 它实际上起到了原始“避雷针”的作用。因此, 古人将鸱 吻视为“避火消灾”的吉祥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 鸱吻 古建筑防火 原始“避雷针” 古代建筑, 在防火材料和防火观念上都是相当重视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硬件”和 “软件”都很强。根据考古发掘记载, 在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遗址发掘证明, 在 5000 多年前的木构架建筑已经采用比较坚固的防火保护层了。并详细写到保护层“表皮 ( ) 平整光滑, 质地坚硬, 颜色青灰, 厚 0. 2~ 0. 4 厘米。”《文物》1986 年第 2 期 。到了元朝, 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中对于建筑防火和防火材料更有详尽的论述, 他提出了 “火得木而生, 得水而熄, 至土而尽”的理论, 由此研制了“用砖屑为末, 白善泥、桐油、枯莩 碳、石灰”等五种材料, 然后用“糯米胶”调和出一种比较原始的防火材料, 从这五种材料加 糯米胶来看, 阻燃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再者, 从明清故宫的建筑更有明显的消防特点。从 水源来看, 紫禁城外有护城河, 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 太平门前有内金水河。同时故宫里设 有消防水缸。据《大清会典》记载, 紫禁城内共有太平缸 308 口, 每口缸可容水 2000 升, 比 现在一辆水罐消防车的储水容量还大。而且每口大缸有 16 名太监编制专门管水。冬天为 防冻, 缸下面设置炭炉, 为缸里水加温。以上这些都是硬件设施。“鸱吻”设置在皇宫殿堂、 古建筑群以及民间的瓦舍上, 实际上它是一种防火观念、意识和愿望的体现, 是一种“软件 设施”。 观我国古代殿堂建筑, 可见顶脊两头多有鱼形、鸟形或龙头形饰物, 两翼翘起, 很富装 饰性。其俗称为“鸱吻”。要知道安装此物并非单纯为了装饰, 实则是古人出于一种迷信观 念, 借它以禳灾除祸。而事实上, 由于鸱吻的特殊结构, 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 起火的作用。 30 火灾科学 F IR E SA FET Y SC IEN CE     第 7 卷第 1 期 早在西周时期, 古代建筑已有鸱吻一类装饰。《诗经 ·斯干》说: “筑室百堵, 西南其 户”, “如跨支斯翼, 如矢斯棘, 如物斯革, 如斯飞。”意思是说房屋四隅有棱角, 像箭头一样, 宫室四面的飞檐上有华丽的装饰, 而且形势张开, 如雉鸟之飞。可惜由于缺少当时的形象 资料, 无从得知具体形制。从现存形象资料看, 汉代建筑已普遍使用鱼形、鸟形的鸱吻装 饰。 “鸱吻”一词系后人因口传误记留下来的, 原应为“蚩尾”。唐苏鹗《苏氏演义》云: “蚩 者, 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 有上疏者云, 蚩尾, 水之精, 能辟火灾, 可置之殿堂。今人多 作鸱字。”汉代建筑实物多已不存, 但建筑形制包括“鸱尾”一直沿续下传。 “鸱尾”演变为“鸱吻”这是唐中期的事。唐初以前鸱尾安装与屋脊结合为平装, 从西安 ( ) 大雁塔门楣石刻画 704 年, 即唐长安四年物 可以看出。而由作于唐中期的四川乐山凌云 寺摩崖刻像看, 顶端已成兽形张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