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层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和应用
煤层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与应用 2011 . 08 .12 汇报的内容 项目负责人: 何启林,彭伟等。 煤炭自燃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进行煤炭自燃领域内研究内容: 一、煤炭自燃的倾向性(A) 二、煤层开采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是:煤层开采过程实际发火期)(B) 两者关系: A是内因,B是结果。 外因:开采技术条件、地质因素与管理因素(包括防灭火措施)。 煤炭自燃的倾向性与煤炭自燃发火危险性关系 关系:具有煤炭自燃倾向性煤层开采过程中才可能发火;无自燃倾向性煤层开采过程中不会发火;同一煤层不开采方法、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管理因素发火期是不一样的。 煤炭自燃过程 目前评价煤炭自燃发火期存在问题 煤的自燃过程的绝热实验 烟煤氧化温度与时间关系 煤层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原理 Q得热=Q生成-Q散发 Q生成=f(T)×G×η-Q×C×(t回-t进) 分项积分 求解发火期值。 煤炭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 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 本次试验工作面1262(1)是丁集首采工作面,该采面是综采工作面,工作面东西长2148m,可采走向长1828m,工作面斜长253m,回采面积462484m2。煤层厚度0.2~3.37m,平均2.6m,运输顺槽标高-890~-850m,轨道顺槽标高-830~-840m,地表标高+22.73~23.38m,煤层倾角0~6°,平均倾角3°,工作面平均深度872.4m。 根据鉴定,1262(1)工作面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68 m3/t,11-2煤层为突出煤层,其煤尘具爆炸危险性,属易自燃煤层。同时该区域属地温异常区,根据出水水温推断,该区域平均地温为43~45℃,属二级高温区,并且地压现象明显。 本次现场实验部分分别沿进、回风巷道布置3个测点,将补偿导线按照制作方法在实验室内分别做成200m×2、170m×2、140m×2三种长度规格共计6根补偿导线,束管长度与补偿导线长度一致,本实验所用的补偿导线在安徽理工大学的实验室进行了预标定 。 第一个取样点埋进10m后,开始进行测点,各取样间距20m,最长取样距离200m。 在抽气站用高压抽气泵取气样,每2~3天(取气天数由回采速度所决定,由于丁集煤矿的回采速度为5m/d,所以定为2~3天取一次气样)由通风科派专人和实验研究人员一起下井取样和测温,气样送至安徽理工大学实验室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三带”划分标准: 氧浓度指标:散热带,氧气浓度大于18%;氧化带(自燃带)氧气浓度在18~10%之间;窒息带氧气浓度低于10%。 采空区内温度指标:通过升温速率判定 采空区内漏风风速指标:散热带,漏风风速大于0.24m/min;自燃带,漏风风速在0.1~0.24m/min;窒息带,漏风风速小于0.1m/min的区域。 煤炭开采实际发火期的确定 丁集矿1262(1)综采面开采11-2煤层,应用上述的模型,调用相应的解算程序,可得实际发火期为49d。 由于采空区散热带与氧化带两者宽度为100m,工作面安全最低推进速度低于2.6m/d,必须采取注浆与控制漏风等措施,并要加强上隅角指标气体浓度与趋势的监测工作。另外,工作面回采完支架必须在1个半月内撤完。 丁集矿1262(1)工作面在风量Q=45m3/s、回采率为95%、推进速度5.0m/d的情况下,采空区遗煤最高氧化温度分别为: 5天后约为41℃,10天后约为46℃,15天后约为51℃,49天后约为59℃; 随着回采推进,采空区不断被压实,采空区的最高温度低于60℃,这说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开采该区域的煤炭,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的概率很小,回采较为安全。 总结 1) 借助热分析仪器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了煤的低温氧化过程,测定煤低温氧化过程发热量与温度之间关系,提出判定煤炭自燃倾向性方法,并以煤的氧化动力机理函数为核心方程,建立煤炭在实际开采过程中自然发火期计算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解算方法,通过编制可求算出煤层在实际开采条件下的发火期值,建立了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新的预测方法,为选择安全经济的防灭火措施提供依据; 总结 2) 在国内外权威性期刊《ARCHIVES OF MINING SCIENCE》(波兰)、《Fuel》《煤炭学报》、《中国科技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被SCI检索2篇,EI检索的有16篇,并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煤炭氧化动力学过程研究与应用》专著一本,初步建立了煤氧化动力学理论体系; 总结 10) 目前已在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4对矿井、淮南矿业集团大部分矿井中与山西汾西10对矿井中得到应用,现处在逐步推广之中。 谢 谢 ! * * 空气充填 物理吸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