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士绅与浙路废约.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浙江士绅与浙路废约 易惠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内容提要:浙路废约运动是清末第一起由排外演变至挑战清廷统治权威的地方士绅运动.本文根据最近二十 年来出版的《汪康年师友书札》等多种私人档案资料,重新评述了浙江士绅与浙路废约运动。 关键词:浙江士绅 浙路废约 新政 盛宣怀 汪大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901 年初,流亡在西安的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同年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 张之洞会衔上奏“变法三折”,晚清最后一次体制内改革运动——新政——由此启动。江楚 会奏“变法三折”的背后有张謇、汤寿潜、盛宣怀等一批南方上层士绅的积极策划。然而, 作为推动体制内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些南方上层士绅又是 1904 年后以排斥外资、卫护 利权为号召的铁路废约运动的中坚力量。铁路废约运动在南方数省此起彼伏,并愈演愈烈, 成为引发 1911 年辛亥革命最重要,亦是最直接的因素,新政也就此终结。关于新政中地方 士绅所领导的铁路运动,已有的研究多单纯以二十世纪初国人收回利权、反对列强的经济侵 略及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为理解的线索,并以其与辛亥革命的因果关系高度评价上层士绅的作 用。在新政时期的地方铁路运动中,最早演变成地方士绅与清廷公开激烈对抗局面的是浙路 废约运动。而关于浙路废约运动,已有研究多据当时报刊报道,公开的官方、公司档案文件 和当事人公开刊发的回忆文字。最近二十年来,如《汪康年师友书札》、《张元济书札》、《盛 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盛宣怀实业函电稿》、《郑孝胥日记》等的出版,又提供了研究浙路废 约运动前所未有的私人档案资料。本文尝试在正视上层士绅作为新政体制内改革运动的主体 身份的立场上,依据上述私人档案资料,追踪盛宣怀、汪大燮、汤寿潜和张元济等人从苏杭 甬路借款筑路草合同签订到废约运动中的言行,并由此洞察新政时期士绅从言行到精神道德 的演变动向。通过这种研究,我们不但对浙路废约运动发生的动因,对清末的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和汉族官员之间的矛盾等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对南方上层士绅中的领袖人物如汤寿 潜、张謇等人,在武昌起义枪声一响迅速背叛清廷响应革命的历史,亦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浙路废约运动的起因——英承办苏杭甬铁路的由来 浙路废约运动的起因源于 1898 年总理衙门授权中国铁路总公司与英国签订的苏杭甬 铁路借款章程草合同。至于该草合同的订立,即 1898 年英国获得包括苏杭甬路在内的“五 路”承办权的背景,则从属于 1895 年后清廷为应付甲午战败对日赔款而举办的政治大借款。 甲午战后为筹措二亿两战争赔款及三千万两所谓的“索辽费”,清廷不能不大举外债于 列强,而列强间则为获得贷款权竞争激烈。1895 年 7 月,中国与俄、法订借款四亿法郎合 同,以备当年 10 月到期的第一批对日赔款的交付。次年 6 月李鸿章访俄,并与俄订立《中 俄密约》,在俄国新获的众多特权中,有由俄境西伯利亚至黑龙江吉林铁路筑路权一项。与 此同时法国也获得由越南至广西龙州铁路筑路权。1在后续的对华贷款问题上,列强竞相对 1 清廷施压。为偿付第二批对日赔款,1896 年 3 月清廷与英、德订立了借款一千六百万镑合 同,即所谓第一次英德借款。在偿付第三批对日赔款的借款中,英德再度胜出,1898 年 3 月与清廷订立借款一千六百万镑合同,即所谓第二次英德借款。 第二次英德借款成功,除因英国对清廷施加外交压力外,还与 1897 年后中国的外交局 势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相关。其一,1897 年有关中俄密约的消息在社会传播,俄国在中国取 得的特权、尤其是将西伯利亚铁路接造至黑龙江吉林,加剧了知识界对俄恐惧感,甲午战败 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亲俄外交路线由此受到质疑。2其二,为应对 1897 年 11 月胶州湾事变 后出现的列强瓜分危局,知识界从“均势”的外交观出发,以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形成列 强并存竞争的局面,以瓦解既成的势力范围格局,缓解瓜分危机。这两方面因素为中国外交 路线全面对英倾斜提供了社会政治基础,并在 1897—1898 年之交成为朝野间一致的主张。 如 1897 年 12 月 15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