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湘教版必修Ⅰ   PAGE \* MERGEFORMAT 7 教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湘教版必修Ⅰ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四个要点。 地表形态的变化。重心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本身,而研究变化则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从内力作用的层面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此为第2课时内容,此处略。 “结合实例分析”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应列举典型的地貌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根据板块构造示意图,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⑵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形成科学、豁达的认识世界的态度。 【教科书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教学重点: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解。该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强。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实验法。 【教学媒介】板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发一张空白世界地图,请学生将课堂中提及的地形地貌勾画、标注在上面,提及时教师要注意提醒。)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世界地形图。 指引学生认识黄绿蓝的深浅表示地势的高低。问: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与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分别是最黄与最蓝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形态,且学生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到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 【新课展示】 文字材料展示: 他们出了高庙子小镇,走向湟水河滩。这里视野很开阔,全部湟水河谷的庄稼、村落和自然环境都展现在他们眼前。 这是第一级台地。瞧见了吗,他给姑娘分析着地貌。那长着庄稼的是第二级台地,它们在过去都曾经是湟水的河床。河流冲刷着向下切割,后来原先的河床就变成了高高的台地。……“不能想象的是以前那儿是森林,”他指着暴晒在阳光里的秃秃的黄土浅山。“自然地理讲义和历史地理书上都说,湟水流域的浅山以前都是原始森林。”他停住了,专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