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图片的晚报味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新闻图片的晚报味初探.doc

PAGE  PAGE 6 经济新闻图片的晚报味初探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      “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消费娱乐等各种新鲜事、稀奇事,又有局长、经理等关心的经济政策和重要信息,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图片报道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使八岁到八十岁、小学生到大学教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我们的经济新闻图片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只有抓住了“广泛性”这一特征,才能使经济图片报道天地广阔、领域纵横,更具有“晚报味”,更受晚报读者群的欢迎。   新闻摄影采访的实践使我认识到,经济摄影报道在关注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同时,应广泛关注经济活动引起的人的情感,生活的变化与故事,即透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科技、经济与文化体育的结合部,使经济报道的内容更广泛些。如2000年上海建成我国首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线,在报道这则新闻时,我没有简单地拍摄高架轨道的雄姿,而是从全国首条运营铁路――淞沪铁路的旧址上建成了全国首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线;高架轨道交通线的建设撤除了原有的58处铁路道口,改变了市区地面道路交通堵塞的状况;高架轨道建设带动原淞沪铁路沿线危棚简屋的改造,使相关百姓的住房条件和沿线城市面貌得以改善等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连续报道,获得较好效果。这组连续报道获得了全国晚报新闻摄影比赛金牌奖和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又如,1999年新民晚报摄影部在策划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成就报道时,突破了拍摄“城市风光”的老模式,以50年来经济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为内容,用新老照片对比看变化的形式进行报道,获得了成功。   这些图片报道不仅老百姓爱看,而且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通报表扬,有部分照片还被收进了上海市历史档案馆。我们对近几年国内一些优秀的经济新闻图片,如《深圳8?10股潮》、《防假之心》、《倒闭后的滋味》等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图片都不是“纯粹”的、狭义的经济新闻,但它们反映的人物和事件追根溯源均来自经济原因,故属于广义上的经济新闻。这些采访实践成功的例子同样告诉我们,经济摄影报道的题材应广些、再广些。      二、贵在拍出人的喜怒哀乐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而晚报的特点是“软”,晚报的受众通常更喜欢看“软”报道,这是一对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是对“硬”新闻进行“软”报道,即在经济新闻图片的表现形式上应想方设法突出一个“软”字。笔者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软化经济新闻图片的重要方法是经济新闻图片在表现形式上也应“以人为主”。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建设成果都是人活动的结果,都会在人的生活,人的喜怒哀乐中反映出来。相对而言,“见物不见人”或以物为主体,人为陪衬(如机器加人)的表现形式比较“硬”,比较“板”。而以人为主,突出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的照片比较“软”,容易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亲切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我曾拍摄过两组同样是与鸟有关的环保题材的新闻照片。一组是报道市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不法之徒非法大量捕捉、收购、贩卖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的行动,解救并放飞了千余只鸳鸯等野生鸟类的事。在拍摄时,我注重以人为主体,处处突出人的行为、人的表情。图片报道见报后读者反应强烈,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来电。后来这组图片报道获中国晚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银奖。还有一组图片是报道一个原是三废排放的重灾区的老工业区,经过综合治理使环境改善,引来数千只野生鹭鸟在厂区内安家的事。虽然这也是一件反映上海市环境工作重大成果的重要新闻,但由于在图片画面中,只见鸟、厂房、烟囱,没有反映人的行为,人的情感,没有“以人为主”,发表后读者反应平平,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我深感,要使经济新闻图片“活”起来,关键在“人”,不在“物”。      三、镜头要近距离对准新闻人物      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接近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晚报读者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所投入的关注程度更高些。因此,距离近则新闻价值大,距离远则新闻价值小。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新闻图片的选材时,应尽可能拍摄报道发生在晚报读者身边,并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的事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