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docVIP

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doc

  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 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到文化转向 解构主义思潮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打破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主张打破结构的封闭性,多元性的看问题。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第一性,译文第二性作者第一性,译者第二性以及原作第一性,译作第二性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反叛。   苏珊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二人合编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andCullture)中第一次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他们声称翻译的操作单位既不是单词,也不是文本,而是文化,这就将翻译研究范式从传统的语言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1.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之源   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写的一篇序《译者的任务》。本雅明试图从时间角度界定语言中可交际的内容,关心的是作品的此生和来世,以及他们继续存活下去的可能。并且指出翻译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表达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补关系。在探讨语言之间的关系时,他还引入了纯语言的概念。他将纯语言比作由碎片构成的花瓶,而原作与译作都是该花瓶砸碎时掉下来需要重新组合的碎片。这两个重要的比喻将原作与译作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关系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2.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言语和真理是内在相通的,言语就是讲话人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这就是语言中心论,与此同时,书面文字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对声音的替代,是传播思想的媒介,言语优于文字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讲话人的在场。而德里达对这种逻各斯中心论提出了有效的解构方法。他认为文字并不见得比言语低劣,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解构的研究更为重要。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可以推迟或延后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知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而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本文由.L.收集整理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异(diffeacute;rance)。延异表达的是存在与意义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某种原始差异,既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时间的延期或推迟。而这些概念也说明了原文想生存下去,必须有译文,译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短对疑问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又相互补充,即具有互文性,这就从根本上撼动了原作者的权威地位。   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   德里达从探索寓言本质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并借助对翻译问题的探讨阐明其哲学观点,更多地是从宏观立场影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他并未提及具体的翻译原则或方法。而韦努蒂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展现了原文或译文的不连贯状态,以及译者如何卷入文化生产中,并借此创建了对文本背后权利关系的批判分析。韦努蒂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一下几项:   (1)存异而不是求同。他在《翻译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翻译是为了存异而不是求同。他认为翻译不应对译入语读者透明,即完全本土化,而应用译入语来展现外国文学与本土文化的差异,使主流语言不短变化,非主流化,最终使主流语言得以发展,这也正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存异以求发展。   (2)重视译者。韦努蒂认为既然文本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那么作者及作品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这就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译者及翻译的价值,号召人们解构权利话语中原作的核心地位。   二、文化学派与文化转向   1.文化学派概述   文化学派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60年代的文化主义阶段、70年代的结构主义阶段和后结构主义多元研究阶段。文化主义阶段扩大了文化的内涵,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1972年,霍尔姆斯在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中,首先引用了哈格斯特洛姆的观点,认为交流渠道的简历和学科乌托邦的发展史简历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条件。确定了translationstudies(翻译学)作为学科名称,并且讨论了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他指出面向功能的描述性研究的兴趣不在于对翻译作品本身进行描述,而在于描述他们在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功能:它是语境而不是文本的研究。1976年埃文-左哈在标志文化学派成立的卢汶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成为了文化学派整个研究范式的理论源头和学理基础。文化学派跟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主张,认识到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从原语文化转向了译语文化,以求对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勒菲弗尔形成了改写理论,强调意识形态文学观念赞助人三因素对翻译过程的操纵,成为文化学派研究继多元系统理论之后的另一理论支撑。文化学派把文化作为翻译的目的和单位,跳出了传统翻译方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