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GEOCITIES.ws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
一 細閱下面一節文字,然後解答所附問題。
(1) 本文作者認為藝術和文化有什麼關係?試說明理由。
(2) 本文作者如何評儒、道、墨三家對藝術之看法?
(3) 本文與韋政通所論的儒家藝術思想有沒有相通之處?其中又有沒有差異?
就生活之情調及興趣之方向說,似乎文學與藝術最能明顯表現一文化的特色。因此近世談文化問題的人,最喜歡強調文學與藝術。但嚴格說來,文學與藝術只是最便於觀察的面相,未必即為文化精神特性所在。以中國文化而論,顯然文學與藝術皆受哲學思想之影響。換言之,哲學思想決定了人生態度及價值觀念;而這種態度及觀念,滲入人的情意活動時,方表現於文學與藝術的作品。如此,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決定。
關於藝術在人生中之意義或功能,也在各家學說中有不同的概念。首先,儒學承周文傳統,對藝術的看法,可從儒者對「樂」的理論中看出來,儒者以禮」與「樂」並舉,認為二者相輔而行,互相輔助,在漢儒所編輯的《禮記》中,有《樂記》一篇,可代表傳統儒者對「樂」的基本觀念。
《樂記》中論「樂」之功能及目的,常常都是與「禮」並舉的。「禮」代表各種權利義務之劃分,所以「禮」的功能表現在「特異性」一面;「樂」則是情意之流露,所以功能表現在「共同性」一面。故《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進一步說,則「禮」代表節度,目的在立秩序;「樂」代表發舒,目的在求諧和。所以,「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人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有秩序,一方面要在秩序內有諧和感;所以禮樂相輔,不可偏廢。如果太偏重「樂」,則情緒逸出範圍,如果太偏重「禮」,則情緒發生衝突。故又說:「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這樣,「樂」的基本功能,似乎在補「禮」之不足,或者說救禮之失;它顯然是附屬於文化秩序之下,而獲得意義的。
這樣,「樂」自必然受道德意識的限制;換言之,「樂」一定有「好壞」之分,而且其好壞不由於內在標準而成立,而是由其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而成立。
孔子本人重視音樂,也喜以禮樂並舉,不過《論語》中未提出評論藝術的???確標準。但零寒星資料也足以表明孔子持德性觀點來看藝術。至於孟子按大德性理論,走立重德哲學的系統,自然要把藝術活動收歸德性心的籠罩下。所以,我們雖知道《禮記》內容大半走漢儒思想,但在這一點上,他們所說的應可看作對孔孟的藝術觀的發揮,不會與孔孟衝突。
傳統哲學中,最富藝術精神的是道家。先秦道家中的老莊,雖然對於音樂或其他藝術未作正面析論,但莊子的生命情趣,從內七篇看來,純粹走藝術的。尤其《逍遙遊》一篇中所描述的境界,完全是觀賞的自由境界。因此,日後中國知自識分子受道家思想影響的,都對藝術價值作一種正面肯定。如魏晉放誕之風,是漢以後的道家變形之一。其人物不但大半欣賞藝術活動,而且根本以藝術欣賞眼光來看人生。他們可說是最徹底的藝術家。在他們的觀點下,「自得」與「各任其性」方是「價值」。這種「價值」顯然是生今的自由情趣,也就是藝術內在價值的根源。
所以儒道墨三家,對藝術各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以為藝術活動應附於道德教化之下,其功能是造成情緒的和諧,以幫助道德價值實現,墨家則根本不了解藝術,只將藝術活動看成享樂。道家卻否認其他價值,只肯定一個藝術價值;但這種價值直接落在生活上,並不一定表現為藝術品的創作(即以生命本身表現藝術價值)。這樣,各大家思想都不特別鼓勵具體的藝術工作。這是對中國藝術發展極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節錄自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
答 提示:
1. 近世談文化問題的人,最喜歡強調文學與藝術。但嚴格說來,文學與藝術只是最便於觀察的面相,未必即為文化精神特性所在。文學與藝術皆受哲學思想之影響。換言之,哲學思想決定了人生態度及價值觀念,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決定。所以作者指出藝術不能代表文化精神,因藝術受哲學思想的影響。
2. 儒道墨三家,對藝術各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以為藝術活動應附於道德教化之下,其功能是達成情緒的和諧,以幫助實現道德價值。
墨家則根本不了解藝術,只將藝術活動看成享樂。
道家卻否認其他價值,只肯定一個藝術價值;但這種價值直接落在生活上,並不一定表現為藝術品的創作(即以生命本身表現藝術價值)。
這樣,各大家思想都不特別鼓勵具體的藝術工作。這是對中國藝術發展極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3. 相同點:韋政通和勞思光都認為儒家從德性觀點去看藝術。
相異點:韋政通以藝術可代表中國文化;而勞思光認儒家以樂來補充禮的不足,所以樂受道德意識的限制,可見藝術是附屬於文化秩序,而不可代表文化。
韋政通只從文化現象去討論藝術和道德之相關,而勞思光則從哲學角度指出中國之藝術受哲學思想影響。
(宜引文作證。)
二 試評論下面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