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数学观的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学生数学观的培养

PAGE  PAGE 3 关注学生数学观的培养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对数学长期领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这一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如果说数学观是可以传授的话,那么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点化更重要。请看两个“平均数概念”的教学案例。 A老师的设计: 师:有三堆 (如图),你有办法使每堆一样多吗?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得出了两种方法) 生:从第二堆中移1个到第一堆,再移3个到第三堆。 (师生共同总结此法为“移多补少法”。) 生:先把 都合起来,再等分。 师:这种方法是先求和再等分,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6+11+4)÷3=7(个)。 师:我们用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 请你与原图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总数、份数不变,移多补少,每份相等。) 师: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数? 生(综合):在总数不变、份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使每份数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数呢? 生:总数÷份数=平均数。 B老师的设计: 课前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演唱一首歌,指名一些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作评委给歌手打分。 师:那么多人给他打分,该听谁的? 生1:听我的。 生2:听老师的。 生3:听大家的。 师:为了公平,你们赞同哪种意见? 生:大家的,否则要其他评委干什么? 师:好!听大家的,那么他到底得几分呢?有没有一个分数能代表大家的意见,使大家满意呢?今天我们要引进一位新朋友——平均数,它能满足大家的愿望。 (以下和A老师的设计差不多,略) A老师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数学,应该说非常好,但与B老师设计相比,就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表面看来,B老师创设的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是老师有意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思想,平均数的实用价值。这种对平均数本质的感悟教学是A 老师的教学所没有的。 也许你会说B老师的设计的确好,但我们就是想不到这样去设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数学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呢?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钻研教材,就应如苏步青教授所言:“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这背面的东西,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深层次要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问题教材不可能有完整的说明,但是这些问题都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教师只有把握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观,才能高屋建筑,提挈整套教材进行再创造。 如:解答一道归一应用题: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9小时呢?有些老师把这道题仅仅当作列式解答,学生得出180÷3×6,180÷3×9,就算了事。如果在函数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列式解答,接着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它们的变化有无规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当时间变化,速度不变时,路程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学生也就容易创造出180×(6÷3),180×(9÷3)甚至180×2,180×3的方法来。 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有用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信息可以用数学去解释和解决,如果老师有双数学的眼睛,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再把这些好问题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可以很好地点化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 如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评分时总是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我就把这个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歌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看到小猫小狗冬天蜷缩着身子睡觉,我就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通过24块正方体摆不同长方体)来理解小猫小狗蜷缩着身子睡觉的原因,这是因为体积一定,重叠的面积越多表面积就越少,即散热面积少了,就可以提高御寒能力。 像以上这样的问题很多,只要老师自己善于捕捉,???会发现许多好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带给学生的不只是解题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到数学有无穷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 镇江实验学校 张 瑾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