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道系统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排水沟道系统规划 §8—1 排水沟道系统规划布置 一、明沟排水系统的组成 田间排水工程(毛、腰、墒沟) 排水沟道系统(干、支、斗、农沟) 排水闸、涵、站等建筑物 排水承泄区(江、河、湖、海等) 二、明沟排水系统的类型 1.一般排水系统 (1)排水沟道系统组成:干、支、斗、农沟。 (2)作用:一般只起排水作用。 (3)适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平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2.综合利用排水系统(也称河网) (1) 组成 1)骨干河网 干河(一级河)        支河(二级河) 相当于干沟 2)基本河网 大沟(三级河) 相当于支沟        中沟(四级河) 相当于斗沟        小沟(丰产沟,生产河) 相当于农沟 3)墒网 毛沟 、腰沟 、墒沟 (2)作用:除排水作用处、还有滞涝、引蓄水灌溉、养殖、航道等作用。 (3)河网的主要特征(河网的特征是由其综合利用功能所决定的): 深:沟河要深,能排地面水,也能降地下水,蓄水灌溉。 网:水系成网,调度灵活。 平:沟底要平,能排能引,航运、养殖。 分:分级分片控制,高低片分级控制。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其中“深”为关键。(原因:“深”是综合利用的关键) 3. 适用:地形平坦的平原或圩区。 三、规划布置原则 1.低处布置:各片低处。 2.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3.洪涝分治:修堤防、撇洪沟等。 4.滞蓄结合:减少排水量。 5.统筹规划: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 6.灌排分开:各成系统 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7.降低造价: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 8.安全可靠:土质好、防止坍塌。 9.综合利用: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以上9条原则只板书标题,不板书释内容) 四、规划布置方法 1.山丘区 干沟: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 支沟:也可利用天然河道。 斗、农沟:地面有一定坡度时,用灌排相邻布置; 平坦时,作灌排相间。 一般斗沟间距400~1000m,深1.5~2m; 农沟间距100~300m,深1.0~1.5m。 2.平原地区 江苏河网的一般规格: (1)徐淮平原        大沟     中沟     小沟 间距(m) 2000~5000  500~1000  100~200 沟深(m)  4~5     2.5~3     2 底宽(m)  4~6     2~3     1~2    (2)通南和太湖平原       大沟      中沟    小沟 间距(m) 1000~3000  600~1000  150~200 沟深(m) 4.6~6.5   3.5~6.0    2 底宽(m)  3~6     2~4      1 3.圩区 外河网:地区骨干河网(干、支河) 内河网:由中心河、生产河组成 较小的圩区宜采用丰字形内河网。 较大的圩区宜采用井字形内河网。 (1)丰字形内河网 丰字形河网布置如下图。在圩中心或接近中心的位置布置一条干河(中心河),垂直于干河均匀地布置若干支河(生产河),形成丰字形河网。 生产河的间距约为200~300m。       (2)井字形内河网 圩子面积较大时,纵横两方向具有两条以上干河。此时称内河网为井字形河网。 §8—2 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排水设计流量:排涝设计流量、排渍设计流量 一、设计排涝流量(最大设计流量) 设计排涝流量:排除在某一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的排水流量。 作用:确定排水沟断面(骨干排水沟)排水建筑物的尺寸。 (一)地区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排涝模数q:排涝区单位面积(km2)上的排涝流量,单位:m3/s/km2 计算步骤: (1)确定计算暴雨P (2)计算设计净雨深R (3)用经验公式计算排涝模数q (4)计算设计排涝流量Q 1.确定设计暴雨P (1)历时:   F=100~500Km2 选1日暴雨   F=500~3000 Km2 选3日暴雨 (2)暴雨量:由设计标准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 2.求设计净雨深R (1)水田地区 采用暴雨扣损法 (2)旱田地区 (3)有水田也有旱田 3.计算排涝模数 式中:R ——设计净雨,mm;     K——综合系数,表8-5;     m——峰量指数,表8-5;     n——递减指数,表8-5。 4.计算排涝流量       Q=qF 适用:地区性骨干排涝河道。 (二)平均排除法 1.计算方法 (1)特点 以排涝历时内的平均排水流量作为设计排涝流量: 农田会受短时间淹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