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外”中展示智慧.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意外”中展示智慧.doc

PAGE  PAGE 6 在“意外”中展示智慧   [背景简析]   笔者这两年在本校教研活动的评课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原来试上几遍时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天怎么出现了呢?”“跟我的教案不一样了,我就慌了,不知道怎么讲解。”是呀,学生是一堂课的载体,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它不可能总是处于一个被教师随意设计而固定不变的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作充分的预设,但新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作为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学生,他的心理活动、他的思维方式、他的活跃程度和他的认知程度,并不在教师的控制之中,这一变化特点随时会导致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程序出现“意外”。周庆元教授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一个脑袋,学生几十个脑袋,都在想问题,课堂情境变幻莫测,教学中难免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可对这些“意外事件”、“突发事件”的突如其来、“非法”闯入往往会使很多老师措手不及。那么面对课堂的“不速之客”,我们如何应用自己的智慧来化解这个“意外”,让课堂更为炫亮?这就是笔者在本文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情景描述]   前不久,笔者听到一节《认识厘米》的课,导入时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多种思维策略,想出多种方法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还有的用手来量……这时老师的脸上面露微笑,一一对学生的方法肯定表扬。接着问:同样是量一张课桌的长,为什么有时大约是4个文具盒长、3本数学书,5枝铅笔长?学生答:因为选取的东西不同?老师又接着问:那同样是用手量,为什么有的是8??长,有的是7??长呢?同学又答:那是手有大小的呀。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你知道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吗?大多数学生回答:尺子。可在这统一声音中确有一个小女孩出现了不和谐音:老师尺子不行的,因为尺子也有长有短的。当时我一惊:完了,卡壳了。当我还在为这这位老师担心时,没想到这位老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只稍停了二秒,马上问: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尺子,你能找到这些尺子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前后四个学生为一组共同商量一下。没过1分钟,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发现虽然我们的尺子有长有短,但数字1和数字2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我们两个人的尺子叠在一起比的。”这时又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补充,不仅数字1和数字2之间的长度是相同的,而且每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相等的。”“同学们,他们的发现是否正确呢,同桌的同学验证一下。”教师兴奋的说。这下子教室里哗啦一下,都开始验证……    我想这位老师在备课中肯定没有想到会有这种“意外”产生,面对这个意外教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训斥学生,也没有避而不答。而是急中生智,老师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相同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明白为什么尺子有长有短,但可以作为量长度的工具。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智慧而赞叹,也不禁感叹我们的老师缺少的不就是这种灵动的智慧吗?      [反思与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结合上述这个“意外”,仔细想想,更觉得在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存在着一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准备到的奇特思路或创新方法,而这些思路或方法又常常通过学生的“意外”发言来得以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千万不可冒然否定,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搪塞过关,而应发扬民主,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虚心向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何运用智慧解决课堂中的意外呢?下面笔者就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 目标设置――准确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目标设置准确与否有关。可一般老师在上课前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过程是否流畅,自己的预案是否完美,却很少研究自己所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每个板块的意图是否清晰?结果当课上学生的回答在自己的预设之外时,教师就表现出慌张的表情、语无伦次的回答、不知所措呆在原地,以至后面的教学不到位或无法进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可评课时常会以“本人教学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