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人才竞争现象及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新闻人才竞争现象及思考.doc

PAGE  PAGE 7 四川新闻人才竞争现象及思考   媒体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      知识经济是“观念”的经济。由于人是观念的制造者、改变者和承载主体,归根结底,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它是通过知识精英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来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将知识、人才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近两年来,新经济的概念和理论不绝于耳并深入人心,说到底,新经济的“新”就是“新锐”――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新理论。它是由具备全新理念和前瞻思维的知识新锐人士创造和运作的。   处于知识经济前沿地位的文化传媒,它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特征就是密集性――知识密集性、管理密集性、资金密集性、人才密集性、技术密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才高度密集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依赖一个优秀、高效、新锐的智力密集性团队去运作和实施,才能提供密集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才能保证媒体的正常运转和竞争优势。   对纸质媒体而言,不仅要有一流的策划、采编人才,还要有出色的广告、发行、排版、设计、管理人才及独具慧眼的投资商,才能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文化竞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当前媒体发展,已进入产业化、资本化运作的品牌竞争时代,人才更是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举个例子,1998年底《商务早报》创刊时吸纳了成都许多媒体,尤其是《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的一些骨干,他们年轻、有活力、锐意创新、禁忌少,该报又为记者们特别是新手提供了尽情发挥、挖掘潜力的自由空间,一大批新锐、有自己风格的记者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商务早报》的锋头一度盖过了《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被同行评价为“成都最好看的市民报”。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该报机制混乱、管理跟不上、资金也出现缺口(当初许诺的薪金兑现不了,创业时有些记者都没有办公桌),导致许多优秀人才跳槽或是被对手挖走。人才流失使锋头正健的新报纸的采编质量立即受到了影响,并使对手有了喘息之机和还手之力,《商务早报》最终没能在报业大战中胜出,于2001年5月停刊。   对传媒而言,资金是前提,人才是关键。有了强大的资本,才能招到最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有了最优秀、最密集的人才,才能出奇制胜,在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四川青年报》创业之初,也是挖走了《商务早报》等一大帮骨干,很快异军突起,但不久创业团队相继跳槽,《四川青年报》马上显露败相。正所谓成也人才,败也人才。   可见,媒体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媒体竞争就是人才竞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001年被称为“媒体年”,原因有三:一是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媒体不断涌现,继而成为市场主流(主要是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京华时报》等;二是激烈的竞争和体制冲突使一大批媒体“死亡”或“休克”,仅四川就有《四川经济日报》、《商务早报》、《蜀报》、《四川青年报》、《四川文化报》等5家;三是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传媒人才通过“跳槽”脱颖而出。如从《南方周末》出来的刘洲伟和迟宇宙分别在《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执掌帅印,并很快使两报成为中国财经媒体中的佼佼者。   遍及全国的传媒人才跳槽热中,报业竞争最激烈的成都,人才流失程度尤为严重。例如体育记者李承鹏从《成都商报》“跳”到广州《足球报》。有“龚大炮”之称的原《华西都市报》副总编龚建平,使濒临绝境的《蜀报》起死回生、重新成为成都报业四强后,因审稿失误下课走人,带领几位《蜀报》骨干去了《重庆青年报》。2001年仲夏,《商务早报》、《蜀报》停刊后,“川军”外流再一次形成热潮,有些跳槽到《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证券时报》,还有些去了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   据不完全统计,持续到2001年底的四川传媒人才外流,有五十余人去了昆明,南宁、广州、深圳、内蒙古、北京各十余人,重庆、福建、厦门各二十余人。其中,担任过副总编、编委、采编总监的有十余人。   人才外流的同时,频繁跳槽也成为“新闻川军”的特色。在成都报界,同行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最近在哪?”、“还在那儿吗?”,言外之意就是,你又“跳”到哪家媒体了?   造成四川新闻人才流动性加大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制约,市场化媒体存在过度竞争、经营状况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记者、编辑的经济收入,“军心”容易动摇;二、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三、“无冕之王”的行业优势和高度同质化的缺陷,使许多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乐于在不同媒体中穿梭、投机。      蜀中无大将      持续两年多的川军外流,发展到去年底今年初,便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原《蜀报》、《商务早报》部分记者投奔《21世纪经济报道》后,呆了不到两月,就被悉数淘汰出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