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积弊“质”更“优”,课堂惊人方才休.docVIP

剔除积弊“质”更“优”,课堂惊人方才休.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剔除积弊“质”更“优”,课堂惊人方才休.doc

PAGE  PAGE 6 剔除积弊“质”更“优”,课堂惊人方才休   笔者有幸受邀听取了一次省级优质课。这次优质课可以说是各市选派的顶尖高手,他们各具特色。无论从教态、个人风度、知识面,还是课堂技巧的展示和运用上,都堪称一流。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教坛打拼多年的优秀领跑者,很是令人欣慰。如此好的教学早已把这几天的疲劳驱散,但是即使是美玉也可能有瑕点,为了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一种境界课不惊人死不休。我还是要吹毛求疵一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动静要恰当      语文课堂的教学由原来的“大输入”到“大提问”,再到“大讨论”,一直到今天的“大感悟”,一言以蔽之,就是课堂的动和静。我始终认为课堂上动与静的和谐是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动与静恰当运用的课堂,就像一段美妙的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跌宕起伏,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受感染。   所谓“动”,就是要真动,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师生讨论讨论,让学生表演表演的“动”,它不仅形要“动”,而且神要“动”。它要教师在归纳章节内容,拓宽知识点,升华文章时,让学生确实参与进来,并让他们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震撼与反思,让他们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讨论、探索、释疑,而后沉淀下来。要把思考权、话语权、主动权、自主权教给学生,不能教师一人站在那独白,当然,教师的组织、指导是不可缺的。我们激活他们的思维,点燃他们的燎原之火,最后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吗?可是有些教师却不这样做,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时,让一位学生扮演孔子,另外四名学生扮演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以侍坐的形式再现场景,这位教师可谓创新,课后学生竟无感觉。这种仅仅停留在形“动”,而神不“动”上的教学,又有多大的效果呢?   所谓“静”,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咀嚼、反思,消化,沉淀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深入的问题研讨,一个灵活的过渡诱导,一个动情的导入,一个传奇的故事感染等手段,让学生“静”下来,并把他们引向深处,让他们或反思,或猜测,或质疑,最后达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问题设计时,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不能不停地“碎问”,也不能不着边际的“乱问”。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春夜洛城闻笛》时,提出一个研究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大而且空洞,就是让一个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来谈,恐怕短时间内也未必阐述清楚,何况一个高中生呢?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这样做很难达到课堂上的“静”。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真“动”真“静”,尊重学生的创造欲,尊重学生的体验表现,用适度、适当、适合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境界,激活他们“动”“静”的内因,把动与静恰当运用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就成功了。      二、手段要适当      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追求,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不仅仅是教的这方面说了算,还需要接受学习方的检验,尤其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是我们使用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就一定代表了讲课的先进水平。我们教师是舌耕为业,我们的语言、手势、眼神、表情是一种手段,普通的教具、粉笔、黑板也是一种手段,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赞赏性的眼神,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能起到启迪学生的作用。而有些老师一味的追求先进的手段,结果弄巧成拙。   有位教师在讲授《祝福》时,整个课堂多媒体一直参与其中,一会儿电影镜头,一会儿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像。色、光、声、像齐全,老师完全丢掉了粉笔,离开了黑板,站在计算机演示台前点击鼠标,把教材的文字图像化了,让学生眼见祥林嫂之貌,耳听祥林嫂之声。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画面,模糊的形象拉到了你的眼前,师生们都进入到科技所带来的氛围中。然而醒过来之后,却觉得自己当了一回观众,表演者除了老师之外还多了一台机器,这样的课跟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相比,只是多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如此不适当的手段是很容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带来的结果会更惨烈。   手段是为目的而设的,所以手段要运用得适当。如果只重手段不讲目的的话,应该叫停。当然,也不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只要我们能恰当地、适当地运用手段,正确地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就一定效果很好      三、声情要再现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就是要通过一些渠道去挖掘他们内心的潜力,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让他们流淌出生命的活力溪水,人生的路途上也就有了欢歌。   语文课堂要有“朗读”来支撑,通过声音引导声音,通过声音唤醒心灵,通过声音点燃激情,教师把学生领入到真实而又动情的语言情境之中。有些课堂如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