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测定.pptVIP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测定.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测定

第 5 章;焦点;1.关于行星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大,自转周期就越长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大,公转周期就越长 C.水星的半长轴最小,公转周期最长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万有引力定律; 3.公式适用条件 适用于两个 间的相互作用。 4.“月-地”检验 证明了地球与物体间的引力和天体间的引力具有 ,遵循 。;1.万有引力的“四性”;2.两个质量大小相等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 的万有引力为F,若两个半径是小铁球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  ) A.F/4          B.4F C.8F D.16F;答案: D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答案: D;1.卡文迪许实验; 2.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 (1)卡文迪许通过改变质量和距离,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2)第一次测出了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 (3)标志着力学实验精密程度的提高,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 (4)引力常量G的测出也表明:任何规律的发现都是经过理论上的推理和实验上的反复验证才能完成。;4.关于引力常量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G值的测出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B.引力常量G的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反比,与两物 体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C.引力常量G的物理意义是:两个质量都是1 kg的物体相 距1 m时的相互吸引力为1 N D.引力常量G是不变的,其值的大小与单位制的选择无关;解析:利用G值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能“称”出地球的质量,而且可测定远离地球的一些天体的质量、平均密度等,故A正确。引力常量G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常量,通常取G=6.67×10-11 m3/(kg·s2),而与物体的质量及距离无关,故B错误。它的物理意义就是:两个质量都是1 kg的物体相距1 m时的万有引力为6.67×10-11 N,故C错误。它的大小与所选的单位有关,故D错误。 答案:A; [例1]   一个质量为M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如果从此球???挖去一个直径为R的小球,放在与该球相距为d的地方。求下列两种情况下,两球之间引力的大小。 (1)如图5-1-2甲所示,从球的正中心挖去。 (2)如图5-1-2乙所示,从与球面相切处挖去。;[思路点拨] 解此题要注意两点: (1)甲图中挖去后,空心球质量分布对称。 (2)乙图中挖去后,质量分布不均,要用割补法。 ; [借题发挥] 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应注意,所“割”或所“补”的物体应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否则其质心位置不在其几何中心。;上例题中,在什么情况下,两种计算结果相同?;估算天体质量(密度);[答案] 2×1030 kg ;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约为1.4 h,半径约为地球半径,引力常量G=6.67×10-11 m3/(kg·s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 (  ) A.1.8×103 kg/m3 B.5.6×103 kg/m3 C.1.1×104 kg/m3 D.3.0×104 kg/m3;答案:D ;点击下图进入“随堂基础巩固”;点击下图进入“课时跟踪训练”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