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技术通讯.ppt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技术通讯.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技术通讯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目 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回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效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取得成效;二、《规划》内容框架;框架结构;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超前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发展任务;发展任务1: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任务2: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任务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任务4: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任务5: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发展任务6: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任务7: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发展任务8: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行动计划顶层设计;行动计划1: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行动计划2: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行动计划3: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行动计划4: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思路;行动计划5: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保障体系;保障体系;三、《规划》要点解读;核心理念;从现实到未来,有限目标指引;从基础设施到能力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从边缘到中心,助力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从项目到机制,推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政府到社会,凝聚多方参与的协同力量;从“物”到“人”,转换信息化的对焦点;从环境到公共服务,转变技术供给模式;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的核心是技术的生态观;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生态模型;在此模型中,技术不再是单独的工具,而是蕴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资源、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 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已经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了。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 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环境。 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 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的,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此模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是因为该模型强调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融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 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技术要素的关注到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关注,强调技术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优化变革,强调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人之间信息的无缝流通、认知的分布均衡。 ;多谢倾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