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文化翻译模式研究101.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许渊冲文化翻译模式研究101

PAGE  PAGE 8 作者简介 姓名:曹迎春 工作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学习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职称:副教授 通信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邮编:3440000 电话电子邮箱: vernacao1975@126.com 许渊冲文化翻译模式研究 ——基于《牡丹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曹迎春 摘要:文化信息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许渊冲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方面,尤其是诗歌翻译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以许渊冲的《牡丹亭》英译本和白之(Cyril Birch)的英译本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许渊冲文化翻译的模式。通过语料分析和研究表明:许先生对中国文化信息的处理模式侧重:以意向为本,以审美为纲,注重文化翻译的交际效果。最后,通过对外国读者的实证调查证实了许渊冲译作文化翻译模式的交际效果,因此,许氏的文化翻译模式对提高我国文学文化作品与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质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许渊冲,文化翻译,翻译策略和模式 1.引言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2010年获得我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其译作丰硕,截至2010年,已在国内外出版英译汉,汉译英,法译汉,汉译法译著60多本(包括修订、重版本)。他一直致力于通过诗词等古典文学的翻译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部译作在国际上受到好评。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珙纳·华科维斯特院士评论其译作是“伟大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美国教师Jon Kowallis在给许先生的信件中称赞其《楚辞》英译算是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其唐诗英译在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时,在其封底评价为:“Professor Xu provides excellent translations, together with an introduction that initiates the English-speaking reader into some of the traditions, developments, imagery and them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这些国际评论足以表明许先生在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面的巨大贡献,由于他出色的翻译使中国文学能参与国际对话,并在世界“开花结果”。本文将以许渊冲2008年出版的《牡丹亭》英译本为语料,通过与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译本(2002年修订本)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许先生在文化信息处理方面的处理模式。 2. 文化翻译hijin 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实质上是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语言受制于文化,语言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不同语言的词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特征。因此翻译本身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信息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刘宓庆(2007:67)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翻译,包括跨文化层面的许多问题,如意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文化表现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限制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既充分发挥主体(译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又重视客体(文本)的可溶性(文化上,语义上,审美上,逻辑上)。”因此,如何处理文化信息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当中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典籍的英译。 处理文化信息的策略通常归纳为两种:“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要丰富母语文化提倡“异化”,为促进交流侧重“归化”。这种简单的划分,忽视了语言文化的现实,无法在翻译中文化信息时既实现复杂的语义转化,又在文化层面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转化。例如白之翻译的《牡丹亭》基本采用“异化”的策略,蒋骁华(2010)把这种策略称为“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该策略在词汇层面上的翻译方法是:死喻“活”译和虚变实;在句法层面上模仿中文结构。根据他的研究分析,这种策略倾向有政治文化,心理文化,审美文化三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文化方面,是为了建构文化的“他者”;在心理文化方面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求奇、求异的文化心理;在审美上是通过陌生化的译文增加审美快感。在中国传统译论中,鲁迅也主张翻译应该直译语言文化,译文应该读起来有“异国情调”,甚至“宁信不顺”。这些实践和研究充分体现翻译的文化功能,即通过翻译了解异国文化或传播本国的文化。但是在现实语境中,我们发现异化的译文很难被读者接受,起不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反而突显了差异,建构“他者”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