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艾滋病致病机理.
艾滋病毒及其致病机理
年????级:2014级
学????号:30320142200051
姓????名:倪文彦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零一五年七月
摘要
国家卫计委公布,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感染者占60%左右),死亡15.4万例。而且,这一数据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艾滋病已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客观全面的认识艾滋病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艾滋病毒;病毒结构;致病机理;
一、艾滋病毒结构
(一)、形态结构
HIV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HIV呈球形,直径约100~120nm。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gp120和四41两种特异性???蛋白,前者为外膜糖蛋白,后者为跨膜糖蛋白(图2-1),外膜糖蛋白位于表面,并与跨膜蛋白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球形基质,以及半锥形衣壳,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病毒复制必须的酶类有3种,分别是逆转录酶(p66,p51)、整合酶(p32)和蛋白酶(p11))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二)、结构基因
HIV基因全长约9.8kb,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2个调节基因和4个辅助基因,分别称为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子);nc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r蛋白)、vpu(病毒u蛋白)和Vif(毒粒感染性因子)。HIV-1的基因结构见图2-2。
(三)临床意义
HIV的结构成分与病毒感染、临床诊断、药物、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密切相关。如包膜糖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的门户,针对各种病毒抗原(gp120、gp41、gp24等)而产生的抗体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物质基础。
艾滋病毒致病机制
(一)、进入易感细胞的途径
1、易感细胞
体外培养表明多种人类细胞对HIV易感,但感染范围因不同病毒株而不同,见表2-2。一般来说,CD4+细胞可以使HIV复制达到最高梯度。
2、进入易感细胞的通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方可进入,包括第一受体(CD4,主要受体)和第二受体(辅助受体)。HIV的外膜糖蛋白gp120首先与第一受体CD4分子结合,gp120的多个CD4结合决定簇在结合时互相影响,使gp120与CD4+结合时发生构象改变。然后gp120再与第二受体(趋化因子)结合,使HIV与CD4+细胞进一步靠拢,gp120构象进一步改变,并与gp41(gp36)分离,暴露出的gp41(gp36)插入CD4+细胞膜中,最终导致HIV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并释放病毒内容物到CD4+细胞中。HIV胞膜是体液抗体反应的主要靶位,胞膜糖蛋白gp120和gp41有很强的抗原性,与抗体中和作用有关,也是免疫疫苗研究的靶点之一。
早期的研究表明HIV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感染细胞,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研究证明HIV感染细胞仅靠CD4是不够的。1996年人们发现了HIV感染的辅助受体,即HIV与CD4分子结合后再通过辅助受体方可进入细胞。目前,已经发现的与HIV感染有关的辅助受体有2类,一类是CC型辅助受体,如CCR1、CCR2b、CCR3、CCR5;另一类是CXC型,如CXCR4。辅助受体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了解HIV的发病机制打开了新的通道。至此,HIV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
CCR5是最主要的第二受体。第二受体基因在不同人种中遗传的突变率有明显差异,缺乏第二受体表达的个体似乎对HIV-1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反复多次与HIV-1感染者发生性行为而未感染,或有些HIV-1感染者长达15年以上未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具有缺损的CCR5,造成细胞表面CCR5分子减少,从而减低对HIV-1易感性。
3、病毒-细胞融合
HIV-1主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膜直接融合进入细胞,而不是通过吞噬作用。HIV-1作用于培养的细胞、无细胞融合现象的毒株称为NSI型(non-syncytium inducing);引起细胞融合的毒株称为SI型(syn-cytium inducing),表现为合胞体形成。一般SI型与T细胞嗜性有关,多见于艾滋病患者;NSI型多见于HIV的早期感染者。
4、病毒进入缺乏CD4表达的细胞的机制
没有CD4受体的人体细胞(脑、肠、阴道细胞)也可以感染HIV。HIV是通过这些细胞上半乳糖苷神经酰胺(Gal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