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浅草》 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1925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随之停止。 浅草社的创作以“自叙传”式的抒情小说为主,受到了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很大影响,其主要作者林如稷、陈鹤翔、陈炜漠等的一些作品,在主题、题材、结构、表现手法上都带着模仿郁达夫早期作品的痕迹,但是也有独创性,他们更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复杂纷繁的心理世界,如写人物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写人物跳跃的、刹那间的感觉感受并以此组织安排情节等,从而开拓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丰富了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段和方法。 “浅草-沉钟社”成员的创作,对我们今天来说已经显得很遥远了。鲁迅当年曾经赞扬他们的作品“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那还是在“五四”过后不久,他们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最年轻的群体,从事文学活动的时候还都是在学的大学生。文学是他们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才是他们的主业;而就是这样一群青年学生,他们以对文学的热情,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同时也留下了自己辛勤耕耘的痕迹。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近他们的时候,还是感到现有的各种文学史对这一社团的认知和评价是十分不足的。 关于“浅草-沉钟社”   《浅草》与《沉钟》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杂志,前者创刊于1923年3月,后者创刊于1925年10月,由于人员上的一些渊源关系,在文学史上一些人常常把他们称作“浅草-沉钟社”。   “‘浅草’是‘沉钟’的前身”——从人员上来讲,这样说是有一定根据的,比如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都是浅草社的编辑或成员,后来这几个人加上杨晦,又开始编辑《沉钟》;但从刊物的性质内容来讲,这话又是有欠缺的。《浅草》注重的是发表创作,而《沉钟》则是创作与翻译并重。按照冯至的说法:“‘浅草’是‘沉钟’的前身,这句话有一定的根据,但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不管如何,这两种刊物的基本成员基本相同是不争的事实。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它的发起人是当时的在校大学生林如稷,他18岁时就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早有文名。他会同上海与北京的同学朋友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成立了“浅草社”这一文学团体,于1923年出版《浅草》季刊,在《卷首小语》中他们表示自己愿意做农人以培育荒土里的浅草,来对抗这苦闷世界里的沙漠。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办刊宗旨。杂志的封面是由一位13岁的小朋友胡兴元题写的,文字既嫩绿活泼又质朴厚重,与刊物相得益彰。后来这两个字被书局方面遗失了,改由刻字先生随便刻字二枚,变得俗不可耐了。《浅草》在“编辑缀话”中数次说明该刊“不登批评别人作品类的文字”,表示不愿意受到文人相轻的习俗的熏染。《浅草》当年印刷出版了3期,初创《浅草》时,编辑是林如稷,1、3期都是由林如稷编辑的,后因林如稷计划赴法留学,第2、4期则由陈炜谟编辑。据说第4期编好之后,被承印出版的上海泰东书局将稿件积压了1年以上,直到1925年春季才得以出版,也就是说《浅草》仅出版了4期。此后由于林如稷的赴法留学和人员上的变化,该刊就没有了踪影,浅草社即停止了活动。   1925年10月《沉钟》杂志出版,先是周刊后改为半月刊,由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编辑,后来林如稷自法归国也参与了编辑工作。这些同人经常谈起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1896年写的童话象征戏剧《沉钟》,这是一部表现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戏剧。铸钟人亨利以极大的毅力造出了一口大钟,在运往山上教堂的路途中,大钟被狡猾的山林魔鬼推入湖底。于是亨利在绝望中奋发走到山上,与林中仙女罗登德兰相爱,并立志再造新钟(此处象征着艺术的追求);但他还是想念家中的妻子,下山探视时却遭受到世俗的嘲弄(此处象征现实生活),待亨利再次上山时,仙女罗登德兰因喝了魔浆被水怪俘获,亨利于是也喝了魔浆。这是一出在西方很有名的悲剧,他们非常钟情于戏剧中所反映出的亨利的那种追求精神,认为从事文艺工作也必须在生活上有所放弃,要从亨利那里吸取勇气和精神。于是当他们在北海公园讨论刊物名称的时候,由冯至提议将刊物定名为《沉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沉钟》的每一期都在刊头或首页上引用著名作家特别是外国作家简短的名人名言,并成为一种规范,从没间断过。   《沉钟》杂志共出版了34期(不包括1927年7月出版的翻译专号“特刊”),在时间跨度上,一直坚持到1934年2月28日。当然这两个刊物除了人员上的渊源以外,在作品上也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不同的是前者注重创作而后者则更注重翻译。   沉钟社还以“沉钟丛刊”的名义出版了多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