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审话题:小结 准确地把握话题犹为重要,可用以下方法把握话题的内涵。 1、内涵外延分析法:分析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对话题的核心概念进行鞭辟入里的思辩分析,从“XX是什么”的层面作出判断。全面准确的理解话题,如《诚信》是“诚实、讲信用”。《牵挂》:A、挂念:可以是单方、双方甚至是多方。 B、放不下对方:(的事、形、情)。写作文时,就不能仅单写“念”而把作文写成思念、想念,而把“挂”字丢到一边。除了心理思想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写行动(人物的活动)。此外,还可以从“是什么不是什么”这一层面,明确核心概念的限定性,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答案”不是“问题”,是“丰富多彩”而不是一个二个。 2、结构分析法: 话题从结构的角度看,可分为词语型、短语型、句子型。可从话题结构关系的层面全面理解话题的构成及限制。 A、单个词:要抓住本义,展开相似或相关联 想:如“脸” :“脸”——洗脸—— 脸面——面子——尊严 B、并列式:并列的二个方面都要顾及。 如“诚信”——诚实、守信用 “挂念”——牵挂与思念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04年全国卷) (但作为词组型的相对相反的并列式要作一个意思理解:如“进退”、“黑白”等。) “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 C、偏正关系:在表现“正”的前提下,重点往往在偏的一方。如“秋风”、“心中的女神”、“心灵的选择”等。像“心灵的选择”,“心灵的”限制了所写的选择必须是心灵与精神层面的;“秋风”则重点在“秋”而不在“风”。 D、动宾式:重点在动词,如“学书法”、”战胜脆弱”、“雕琢心中的女神”等 E、主谓式:重点在谓语上:如“生活多姿多彩”、“江山多娇”等。 F、句子型:有主谓式和主谓宾式,其重点也在谓语上。如:“今年花胜去年红”、 “中国青年站起来吧”等等 3、修辞分析法: A、名词,运用较多的是比喻。可以联想相似的事业、人生、社会等。 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中的“花”——可以是“生活中的新气象”“生活状态”,事业,以及社会及个人的发展态势。 又如“雕琢心中的天使”的“天使”——可以是“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信念等等。 B、动词:运用较多的是引伸义。如“让中国青年站起来吧”的“站”——可以是理解为自立、自强、自信、自治、自理;可以是思想上的“站”,精神上的“站”、体魄上的“站”——从精神和态度方面加以理解。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就是培养、塑造、树立、养成等意思。 4、要审清话题中一定要回答的问题。 考试其实通篇都是在回答问题,作文当然也不例外,不管选什么文体来作文,文章都要对作文题目提出的问题或理性或形象地作出一个回答。也就是要养成下笔之前先用一句话来回答话题的问题从而鲜明提出观点的习惯。一般来讲,有些话题的核心语是“观点型”的,也即话题本身包含着某种观点,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储蓄美德”、“珍爱生命”等等,文章的立意自然要与之相一致,绝不可标新立异,更不可与之对立。 话题核心语大部分是“范围型”的,如“诚信”、“爱的礼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我的精神空间”等都是给定一个行文范围,立意时一定要考虑到引言的要求或暗示,针对话题前引的内容回答问题。 注 意 话题是议题 话题是范围 话题不是中心论点 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四、审要求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话题作文”,很自然的就是围绕某某话题进行写作,因此“话题作文”是一种指明写作范围,启发人们去思考的作文。一般来说,话题不是作文题目。 话题作文试题的一般结构模式 材 料 语 提 示 语 话 题 语 要 求 语 例1 (2003年全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们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