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力荷载地震讲义稿.pptVIP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內力荷载地震讲义稿

2009年8月一级结构师考前辅导 内力计算·荷载及地震作用(部分提纲) (山东建筑大学 赵玉星) Ⅰ、方式方法 一、系统学习规范规程 对于‘内力计算·荷载及地震作用’来说,主要是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抗震规范GB50011-2001。 应该通读规范规程。有些‘讲题’方式的参考书较好,带着题目去学习条文,能帮助加深理解,抓住知识点。有些题目可以检测自己的掌握程度。 绝对不要只读参考书。 二、尽可能多掌握(条文之外的)相关设计知识 对于‘内力计算·荷载及地震作用’来说,主要是对力学内容的掌握。限于能够快捷进行的力学计算和判断。 Ⅱ、力学方向的内容 一、力学计算简图 有的题目,应该首先弄清楚力学计算简图,也就是力学模型,弄清受力情况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如‘徐建模拟试题’一·22,左图中每个竖向力4.8kN,求A处水平力。应该先清楚,计算简图如下右图,然后再算。 再如下左图,若求A处水平力,应该先清楚,计算简 图中要忽略受压斜杆,如下右图。 二、影响线·移动荷载下的最大力 关于吊车荷载,可能用到影响线的知识。 1、如何绘制影响线(机动法) 机动法绘制某力(譬如支座反力 )影响线的步骤可归纳为:⑴将 对应的约束换为 ;⑵发生单位位移;⑶位移图整理为影响线。 即: 再如: 2、移动集中荷载组产生的最大力 移动集中荷载组使某力(譬如支座反力 )达到最大值时,是荷载组中的某一个位于 影响线的顶点位置。 经比较可知,右上图3个可能位置中,最上1个是对应中支座反力的最不利荷载位置。 如‘徐建模拟试题’三·3 3、移动集中荷载组使简支梁产生的绝对最大弯矩 移动集中荷载组作用下,简支梁每个截面的弯矩都有一个最大值,各个截面的弯矩最大值中的最大者,叫绝对最大弯矩。 有一个规律,绝对最大弯矩就是荷载组中某个集中荷载与荷载组的合力对称位于简支梁跨中点时,这个集中荷载所在截面的弯矩。 如‘徐建模拟试题’七·19 三、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性 · 临界荷载 压杆稳定问题在钢结构规范、混凝土结构规范、高层规程等法规中都有涉及,但力学中对压杆稳定的讨论为基础概念。轴心压杆的临界荷载为: E为弹性模量,杆截面惯性矩I,杆长l,长度系数μ。 长度系数μ表明杆件所受外界约束情况,常见的为上表 所给出的4个值。杆件所受约束越多,μ就越小,临界荷载就越大。 如‘徐建模拟试题’二·8、四·28 四、梁或框架、排架手算内力的几种方法 下面要讲述的力矩分配法、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剪力分配法,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徐建题’1-3那样出题人自己认可的简化,不易适从。 ‘徐建题’ 1-3的做法是认为跨中弦杆的弯矩为零,实际上,当竖杆弦杆EI相等时弯矩32.7kNm,竖杆EI为弦杆EI之半时弯矩63kNm,恒大于0。 (一)杆件的线刚度、转动刚度、侧移刚度 杆件刚度是力矩分配法、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的基础概念。 1)线刚度 2)转动刚度 3)侧移刚度 4)楼房的层间侧移刚度 (左图) 层间相对侧移为1时的楼层剪力 为层间侧移刚度 (二)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是分层法的基础。 (三)分层法 分层法用于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计算。 分层法认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可忽略不计。分层法的计算要点是: ⑴ 框架分层,各层柱高及梁跨度均与原结构相同,柱的远端为固定端。各层梁上竖向荷载与原结构相同。 ⑵ 对各个单独层使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梁柱线刚度及 力矩分配系数时,除底层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确定传递系数时,底层柱和各层梁的传递系数取1/2,其它各层柱对远端的传递系数用1/3。 ⑶ 组合。除底层柱外,其他每一柱属于上下两层,所以柱的弯矩为上下两单独层计算弯矩相加。各个单独层计算所得的梁弯矩即为梁的最后弯矩。组合所得结果,在刚结点上,诸弯矩可能不平衡,如果很不平衡,可对结点不平衡弯矩再进行一次分配,但不传递。 ‘徐建模拟试题’五·5、九·11 (四)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实际上是极少使用的,讲述反弯点法是为了过渡到D值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