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内容提要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眼底检查 治疗 糖尿病-系统性疾病 DR的发生与病程相关 T1DM—— 病程15年或更长的患者,DR的患病率为98%,其中1/3左右有黄斑水肿,1/3有增殖性病变 T2DM—— 病程15年或更长者DR的危险性达78%,其中1/3左右有黄斑水肿,1/6左右有增殖性病变 另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时间: --初诊时: 20% --诊断10年后: 40-50% --诊断20年后 1型糖尿病: 100% 2型糖尿病: 60% 造成视力轻、中度损害的原因 主要原因——黄斑水肿(63.4%) 次要原因——新生血管形成和毛细血管闭塞等 DR致盲的原因 直接原因——玻璃体出血,占失明总数的80.5% 其他原因——黄斑区大的脂质斑块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 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ORS) 总结了32年内发生视力严重丧失的四种危险因素: 出现新 生血管 内容提要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眼底检查 治疗 DR基本病理改变 周细胞选择性丢失 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瘤的形成 内皮细胞增生 新生血管形成 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受损的机制: DR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是由于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受损所致 一、糖代谢紊乱 DCCT:强化治疗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 EDIC研究: 早期进行强化治疗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 Kumamoto研究: 强化治疗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 68% UKPDS 35: HbA1c每降低 1% 可以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询证医学证实: 血糖超过正常水平( HbA1c 6.2%),即可能发生微血管病变,血糖高低只有危险程度不同,即高血糖的程度与并发症的危险性呈延缓性相关关系。 糖代谢紊乱是产生DR的根本原因 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病变的机制 五种假说: 1、多元醇途径的增加1 2、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增加2 3、蛋白激酶C亚型的激活3 4、己糖胺途径的增加4 5、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5 二、血液粘稠度改变 微血管内皮损害——通透性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HbA1c ——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脂、纤维蛋白 ——血粘度进一步 ——血管内皮损害加重,管腔堵塞,易致微血栓形成 三、血流动力学异常 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糖尿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显示糖尿病患者眼球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1、眼动脉的改变比视网膜中央动脉明显 2、呈低流速,低流量,高阻力型改变 3、眼动脉呈缺血性改变 眼动脉缺血性改变比视网膜中央动脉明显 四、氧化应激 Peter等发现:高糖条件下,视网膜周细胞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氧化应激时,内皮细胞减少41%,周细胞减少25%1。 应用SOD(超氧化物岐化酶)、α-生育酚等抗氧化剂后,可对氧化应激环境中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起保护作用2。 五、细胞因子 大量研究表明:视网膜缺血诱导血管生长因子释放是视网膜增殖性反应的始动因素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的生长因子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 F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β,TGF-β ) 六、生长激素分泌异常 在开展视网膜光凝术前,切除垂体可有效控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近年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分泌增高可抑制糖代谢,导致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增加血管壁中糖蛋白和粘多糖的沉积,加速血管硬化,促进视网膜血管微血栓形成,引起视网膜病变 七、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DR在孪生子中一致率高,病变程度在家系内呈一致趋向,有DR的糖尿病先证者其家属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高——以上均提示有遗传因素参与DR发病 项坤三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病程早期(小于1年)出现的DR相关,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及血管紧张素-2受体1基因与病程大于1年者的DR相关 目前发现的与DR有关的危险基因 醛糖还原酶(AR)基因 HLA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α2β1整合素基因 内容提要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临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