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的师法之因材施教.doc
孔子的师法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程颐说的(一说为朱熹):“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以“材”为前提和依据,“材”是人的材性,所以,因材就是知人。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说:“知人。”
在孔子看来,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知人的人。那么,一个智慧的老师,一定是知人的老师。
孔子是如何知人的呢?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
意思是,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杨伯峻《论语译注》)
具体来说,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人”。
1.听其言。
言为心声,整部《论语》几乎就是一部师生对话录,孔子经常和弟子谈话,从中观察他的志趣和个性。
南宫适与孔子谈话,认为好战的羿和荡,不如爱民的禹和稷。孔子在南宫适离开后,对身边人大加赞赏:“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而樊迟向他请教稼圃农事,孔子说我不如农民,等樊迟出去,孔子便对人感慨:“小人哉,樊须也!”樊迟可真是个志向不高的人啊,我对你讲君子之道,你跟我谈种粮种菜!
然而,言虽可为心声,但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时候亦不在少数。南宫适言之凿凿,未必没有拍老师马屁的嫌疑;而事实证明,这个愚钝朴实的樊迟,在孔子离世后设教授徒,成了光大孔门的中坚人物。
这就像我们的学生,有时也会因为环境压力说出一些并非本心的话来。
孔子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在这方面,他是有过切身教训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观其行。
对孔子而言,“言”只是他知人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听其言”一直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所以他认为“君子不以言举人”,要辨别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听他怎么说;要求“言必信”;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就是把“行”摆到“言”前面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当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则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则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能做到这样的人,当然也就是志行合一,可以信赖的人了。
3.察其人。
察,指考察,对人、对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探究。在“听其言”“观其行”之后还要察。这是因为,言、行背后,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动机。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学生,也完全可能老师在一个样,老师不在一个样;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又是另一个样。所以,只有再深入考察,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论语?卫灵公》)
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
孔子对颜回称誉最多,这是基于他对颜回的细致观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在对颜回的考察中发现,“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蠢的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总能有所发挥,颜回不愚啊。”
可见,对学生的批评或表扬,都要建立在深入全面观察的基础之上,不失偏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都喜爱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只有弄明白了他受欢迎或被排斥的原因,才能以此为依据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做到这样。这就是“因材施教”了吧。
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效果又如何呢?
孔子在回答季康子的问题时,曾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过评价:“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我们且以孔子对这三位重要弟子的教育,对“因材施教”作一考察。
在孔子眼里,子贡是个机智,圆通,洞察人意而又能言善辩的学生。但他家累巨富,长于货殖,有时难免近利远礼。故而,时时予以引导: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子贡从一个商人精打细算的眼光出发,想把每月在祖庙告祭的羊给去掉。孔子认为这不合乎礼,不失时机地劝说,子贡呀!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啊。
为了进一步引导子贡爱“礼”,孔子树立榜样,让子贡与颜回作比较,子贡说,我怎么能跟颜回比呢?颜回闻一知十,而我闻一知二就不错了。孔子进一步说,不要说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呢!如果身为老师的夫子我都不如颜回,你子贡不是更该向他学习吗?
子贡知道老师的担心,所以向孔子表示“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以为抬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道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