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五种教学模式.doc

信息技術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五种教学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技術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五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五种教学模式 / 张  锐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已由“摇旗呐喊”阶段进入探索性实施阶段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深层冲击力还不是太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依旧停留在“助教”的层次上,还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助学”的认知工具。究其原因,固然有与教师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关但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考还不够深入。这里总结归纳以下数学学科的五种教学模式,供参考。 一、“演示—讲授”模式 从本质上说,这还是属于传统模式,其教学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屏幕展示优势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该模式主要用于数学中的概念、原理的学习。 功能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分解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 实现条件:一台计算机(或实物展示台)、大屏幕,教师熟悉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几何画板》、Mathematic)及 PowerPoint、Word 等即可。 基本操作程序:演示讲解—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信息技术、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下: 教师活动:课前对一些难点、重点内容用相应的软件制成课件,讲解过程中遇到难点、重点时播放课件(可多次播放)。 学生活动:结合难点内容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信息技术作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重点。 比如在讲解幂函数性质时,要借助于图像,而手工绘图本身就比较麻烦,又不够准确,这时可利用Mathematic 的作图功能绘制出不同幂次的幂函数图形(还可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走势、经过的关键点,启发学生归纳出幂函数的性质。多年以来,在此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形成一些新的变式,正在被广泛应用。 二、“发现—探究”模式 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只是学习情境的创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隐”导者,经常用在一些数学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如对一些轨迹问题的探讨、某些定理、规律的学习等),信息技术是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1]。这时,课堂教学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活动的场所,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 功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猜想的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实现条件:学生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hematic、图形计算器、Word 、PowerPoint 等。 基本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反思验证—教师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探求欲望;创设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探究方法、方向进行“隐”导,释疑解难;精讲总结、理性归纳;出示新的问题、变式训练。学生活动:学生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反思验证;变式练习。信息技术作用:问题的呈现工具;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例举见附表)。 三、“自查—掌握”模式 该模式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一般用于作业和知识的复习、巩固上。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利用一些软件编制题目,借助计算机的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图文并茂功能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题,计算机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智能引导。答对了,就会出现一些祝贺性的语言(文字、声音、伴有音乐),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若答错了,就会出现一些表示遗憾的语言,并引导学生查看相关的知识(复习),之后又重新回到该问题上来。该模式注重把学习内容按梯度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速度和时间可由学生自己控制。对教师不论从工作量上,还是对练习题的编制技巧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西方国家曾有人基于上述思想编制过相应的教科书,但这样的教科书想来是相当繁杂的,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2]。现在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由于其存储容量大又有极强的超链接功能,这方面的工作有望能够实现。只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这方面肯下工夫,相信会取得可喜成绩的。一般地讲,一些基于数学事实、强调技能技巧的数学学习内容可按此模式进行。 功能目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选择收集信息和判断抉择自己行为能力的培养。 实现条件:多媒体教室,编制好的练习题。 基本操作程序:编制问题—呈现问题—学生做题—形成性评价—反馈矫正。 信息技术、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下: 教师活动:课前编制问题;课中对学生的学习监控、查看、辅导、答疑。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计算机的智能化引导做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