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课件.pptVIP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课件.ppt

议事日程表:主次分明 议程设置功能 媒体报道程度越高 受众认识越深刻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众议题 ⑷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困惑与茫然 ⑸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少年儿童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第五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⑴1972年,美国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的发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 能》)   ⑵该理论对李普曼“虚拟环境”概念和拉斯韦尔“环境监测功能”观点的继承。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2.“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⑴“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 态度 行动)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3、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有关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得出了 一些初步结论。 间接经验 受媒体影响大 4.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⑴重要意义:    ①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 要的作用;    ②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⑵不足之处:    ①只强调传媒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 的一面。    ②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太绝对化。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⑴德国学者诺依曼首先发现沉默的螺旋现象   ⑵该理论论述大众传播、舆论和社会心理三者的关系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⑴该理论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 公开场合表明-舆论强制力-相反论点被孤立   ⑵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3.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分析 ⑴“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确信度   ⑵“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利害关系 ⑶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起源于60年代后期,在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研究过程中,美国学者格伯纳发现。   ⑴培养分析最初着眼点:-⑴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⑵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影响。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和传播的基本观点   ⑴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 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⑵培养理论强调电视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和优势。P286    “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状况 (1)“制度分析”。这项研究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