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作业 《终南山》的诗眼、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终南山 王维 王维(701~761)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太原(今山西祁县)祁人 通音律,精诗文擅书画,史称“诗佛” 在绘画方面,是“破墨”山水见长的“南宗”的山水画之祖 在诗文方面,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也有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千古壮观”的名句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山居秋暝》等 其中五律、五绝造诣最高。被称为“五言宗匠” 人生经历 21岁中进士,任太乐丞 张九龄提携为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因安史之乱伪职“给事中”,下狱,贬为太子中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后半官半隐居 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源于徐增的《而庵诗话》) 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 徐增的《而庵诗话》原文: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意思是:诗歌总是离不开才华的。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我看合乎天才的是李白,合乎地才的是杜甫,合乎人才的是王维。李白诗歌以气韵取胜,杜甫诗歌以格律取胜,王维诗歌以理趣取胜。李白的诗千古飘逸,杜甫的诗是一代的典范,王维精通佛学,诗歌都合乎佛意。 李白是浪漫主义者,是天才,因为是天纵之才 杜甫是现实主义者,是地才,尝尽人间百态,写实 王维是田园诗人,讲究诗情画意,人间温情,所以说是人才 终南山: 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岭,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又名太一,是终南山的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 天都,天帝居住的地方。 海隅yú ,海边、海角。 人家 山谷 不同 雾气 分野:古人将天上星宿和地上的区域相互联系,凡地上某个区域归属某一星空范围之内称某地在某星宿的分野。 终南山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头望去,白云连成一片,走近终南山,山上的青青烟雾反而看不见了。 在中峰,可以看到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 想要在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溪水问对面的樵夫。 高耸雄奇 绵延广袤 幽如仙境 广阔纵横 奇异多变 深远荒寂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对尾联的理解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互文,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 夸张,勾画终南山的总轮廓 对偶,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远景,极言山之高远 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 俯视,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写诗人自己,流连忘返 笔记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 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以声入画,以人显景,极妙;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 “隔水问”,写出山之深远荒寂和人迹罕至,暗示诗人陶醉其间,欲明日再游。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像。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第四,前六句诗写终南山,既无人处,又无声音,而在这结尾的部分写樵夫,而且写有“声”,不仅仅是问答的声音,而且有砍樵 “叮叮”的声音,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候,偶尔听见这些声响来作为反衬,就更显得环境的幽静了。以“

文档评论(0)

传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