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docVIP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doc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   摘要 介绍了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兴修梯田、地膜覆盖、种草养畜、改善生态、循环利用等内容,评价了旱作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 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做法;建议;甘肃定西;安定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21-02   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它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旱作农业模式又称旱地农业模式,是专门适用于广大半干旱地和半湿润偏旱以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农业生产模式,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早作物品种的选育、培肥地力及栽培耕作技术等。   1 安定区旱作农业基本现状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人口4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万人。总流域面积3 638 km2,耕地面积11.9万 hm2。海拔在1 700~2 580 m之间,平均日照时数2 500 h,无霜期141 d,年平均气温6.3 ℃,年降雨量380 mm左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受干旱影响较大。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低而不稳,单产水平低,人均占有粮少,年际间波动大,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近几年,按照“生态、优质、健康”的发展理念,为解决温饱和加快发展,安定区大力加强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范围内全面推广旱作农业,不断引进旱作农业新技术,坚持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兴产业,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成功推广,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马铃薯产业通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hm2以上,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在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力推广现代旱作农业和设施高效农业种植技术,使全膜种植(主要为玉米和马铃薯)面积达到8.48万hm2,建成日光温室3 690座、塑料大棚594.5 hm2,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63万hm2,被列为甘肃省“蔬菜大县”。全区牛、羊、猪、鸡等畜禽饲养量达415.24万头(只),已建成大型养殖企业21个、规模养殖小区13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6 700户,2009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养羊大县”,肉蛋奶总产量达4.5万t,已成为省城兰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肉菜蛋奶等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安定区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1-4]。   2 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安定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旱作农业,形成了“兴修梯田+地膜覆盖+种草养畜+还田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环境+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2.1 兴修梯田,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 700~2 580 m,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年来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扬“三苦”精神,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保水土、集雨水、调结构、兴产业、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安定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坡耕地新修与劣质梯田改造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整山系、整流域,整乡整村,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规模推进。经过60多年的综合治理,截至2014年底,安定区累计兴修梯田 11.93万hm2,禁垦坡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全面禁止,86%的坡耕地得到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5.1%,土壤侵蚀量减少59%以上。现有梯田每年可拦泥830万t,拦蓄径流2 200万m3,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高效利用”的目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8]。   水平梯田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特别是“梯田+黑膜马铃薯”和“梯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成为流域内主要的旱作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即使在大旱之年,梯田地种植马铃薯的产量在22.5 t/hm2以上,较坡地种粮收入净增5倍以上。依托梯田工程,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型向粮经结合型、由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转变。并不断把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相结合,培育了特色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环境”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