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doc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也是作品原作者与目标读者、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的媒介,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译者主体性使得译作都不可能完全忠于原文,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及译者的个性特点。本文以《呼兰河传》和《染布匠的女儿》为例,从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层面,比较分析葛浩文的这两部作品,以供翻译研究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葛浩文;《呼兰河传》;《染布匠的女儿》   1 引言   翻译就是用译语传达原语所表达的意思,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在跨语言文化交流中,翻译起着非常关键的桥梁作用。通过译者的语言转换,目的语言的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源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文化发展、精神启迪等内蕴,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民族,可以畅通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说,翻译活动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域的文化交流,使得人类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译者、文本与读者是翻译这一动态活动的三大主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主体作用及其意识形态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文化地位也往往被边缘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语言学研究的推动下,翻译研究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70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关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从此,翻译的主体性开始得到翻译研究界的关注。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以往的“忠实”、“对等”转向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译者在翻译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成为众多学者倾力研究的热点,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全盛的时期。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也是作品原作者与目标读者、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的媒介,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译者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进行选择与适应,其个性特点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译作中,这些都使得译文不可能绝对忠于原文,而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发挥和创兴。译者主体性这一点,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呼兰河传》和《染布匠的女儿》是葛浩文早期和近年的两部译作,前者出版于1979年,后者出版于2005年,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层面,比较分析葛浩文的这两部作品。   2 葛浩文及其翻译观概述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文学翻译家、汉学家,被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葛浩文是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翻译家,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冯骥才、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毕飞宇、姜戎、王朔、莫言等几十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优秀文学作品,例如,萧红的《萧红小说选》、贾平凹的《浮躁》、李锐的《旧址》、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苏童的《米》,以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和《酒国》等,都是其非常卓越的译作。在中国文学作品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葛浩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葛浩文的翻译严谨而讲究,清晰而准确,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原作的灵魂和神韵,在翻译的选择与适应中,充分发挥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他注重从文化角度出发去进行翻译,在他的翻译笔触下,中国文学拥有了当代英美文学浓郁的色彩。葛浩文在长达三十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翻译观。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忠实,应尽可能地将原文忠实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其次,背叛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就像读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选择观、经历与知识,没有哪个翻译能够与原文完全一致,只要是翻译,都会对原文有所背叛。但是,这些对于作品的变动和调整,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增强译作的可读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作品中的文学精髓呈现给目的语读者,以此来激发目的语者的感情共鸣,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译者可以变动和调整作品的某些地方,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顺利达成翻译的目的。从葛浩文的翻译观可以看出,对于一位优秀的译者来说,无论其那个阶段的翻译作品,都会受到其主体性影响,都不会完全忠于原文。在翻译这一动态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说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有机的、动态的统一。   3 《呼兰河传》与《染布匠的女儿》中译者主体性对比分析   3.1 《呼兰河传》与《染布匠的女儿》概述   《呼兰河传》是将萧红推向创作巅峰的著名长篇小说,这部回忆体小说,也代表了萧红的杰出文学成就。对此,葛浩文认为《呼兰河传》充分体现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